《瘗鹤铭》:宠物墓碑的千年传奇
2015年03月0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杨加深
如果将石刻比作一部电影的话,《瘗鹤铭》无疑是其中时间跨度最大、明星阵容最强、传奇色彩最浓、美学价值最高,且涉及人与自然、文物保护、战争、悬疑、灾难等多项内容的国际大片。
被誉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残碑,珍藏于江苏镇江焦山碑林北侧的一座亭子中。“瘗”即埋葬,《瘗鹤铭》就是鹤主人为一只死去的家鹤而写的墓志铭。为宠物写墓志铭本身就是一件不多见之事,而此碑的书法和背后的千年传奇故事,更令人心驰神往。
《瘗鹤铭》为摩崖刻字,北宋黄庭坚曾有“大字无过《瘗鹤铭》”之句,可见他对此刻石的推崇。该石刻字体浑厚古朴,虽为楷书,却带有隶书和行书之意;字形上大小悬殊,无拘无束;章法上,它那异乎寻常的从左向右书写的独特布局,更令其在同时代碑刻中显得“鹤立鸡群”。
从唐代镇江金山寺一位不知名僧人记录下来的《瘗鹤铭》全文看,该铭记载的是一位自称“华阳真逸”的南朝隐士,壬辰年在华亭得到一只仙鹤,两年后(甲午年)仙鹤在镇江死去。从鹤主人“苍天啊!你为何这么快就夺走了我的仙鹤啊”的哀叹中,我们依稀能感觉到他那千年前的悲痛。主人用玄黄的丝绸包裹爱鹤之遗骸,葬于焦山之下,并在葬鹤的土丘旁撰铭凭吊,又请工匠将全文刻在焦山摩崖石壁上。
就是上文所说的这位不知名唐代僧人随手抄录的《瘗鹤铭》铭文,后来竟成为其原刻全文的孤本。几百年后,北宋学者刁越到金山寺看佛经,无意间从一部佛经中发现了这份被夹在经书中的手抄稿,从此,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来到焦山岛访碑题字,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陆游、米芾、郑板桥等。
为何这份手抄本竟成为《瘗鹤铭》原刻全文的孤本呢?约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瘗鹤铭》因遭雷击而崩裂为5段后坠入江中,直到三百多年后才有部分残石被打捞出水。故言自宋以来,人们看到的只是断落的残碑。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因在焦山水域修建运河,有工人从江中捞出一块断石,颇知书法的监工认为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瘗鹤铭》,并上报镇江郡守钱子高,钱命人在摩崖附近继续搜寻挖掘,发现了尚未落水的《瘗鹤铭》上半部。为了方便观瞻,就在崖边摹刻了一个复制品,令钱子高始料未及的是,这一举动竟成为日后碑文拓本混乱的滥觞。这个摹刻本,不但被当时的很多人当作原作临习,而且在北宋末年,后来的镇江知府据此制作了大量拓片,这些史称《府刻本》的伪本拓片,进而迅速成为官场上相互赠送的珍贵礼品。但也正是这个错误使《瘗鹤铭》名声远播。自宋至清,《瘗鹤铭》的拓本已达百种之多,除碑文内容不尽相同、字形字体略有差异外,其功能也由北宋末年的礼品逐渐变成了可以标价出售的商品。
正如书法史上许多国宝级的作品多遭遇“天灾人祸”一样,明洪武年间(1368-1398)《瘗鹤铭》残碑再次消失了。直到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春,酷爱书法的苏州知府陈鹏年到镇江闲居,看到各种不同的《瘗鹤铭》拓本,陈鹏年也被弄糊涂了。他决心从江中打捞传说中的《瘗鹤铭》原石,以解决这个长期令他困惑不解的问题。同年冬,适值枯水季节,经过3个月的努力,《瘗鹤铭》残石被捞出水面,其中有完整文字81个、残缺字12个,计93个。这样,传说中的《瘗鹤铭》终于“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出现了。
早在日本的江户时期(1603-1867),《瘗鹤铭》拓本就传入了日本,它不但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书道进程,也成为1937年日本侵华的掠夺目标。日本裕仁天皇的“金百合计划”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掠夺《瘗鹤铭》。从清朝开始,《瘗鹤铭》残石就被委托给摩崖边上的定慧寺保管。面对日本人的贪婪,在雪烦法师的带领下,《瘗鹤铭》残石被连夜移出,使之逃过一劫。直到1962年,5块《瘗鹤铭》残碑才被正式移入定慧寺边上的碑林,镶嵌在焦山碑林碑亭内。
据抄录的铭文记载,《瘗鹤铭》中有“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字样。古今学者曾对此铭的书写者做出多种推测,如王羲之说、陶弘景说、颜真卿说、顾况说、王瓒说、皮日休说等等。然而,从《瘗鹤铭》赞辞所用的韵脚看来,我觉得其撰文者应当另有其人。因为赞辞中的韵脚——真、声、辰、冥、莘、门、扃、明、宁、铭,本来并不属于同一韵部,却在铭文中莫名其妙地变得押韵了,这是明显的方言特点。而考察上述诸人的诗作用韵情况,均与《瘗鹤铭》之用韵不符。读《华阳国志》可知,当时的华阳之地域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所以,我建议对该铭文的撰文者和书写者的考察也应该同时考虑方言因素。试想,若非撰文者与书写者为同一人或同地人,又有哪一位书法家会肯为他人书写一首并不押韵的铭文呢?
(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