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健品上当走上职业打假路
每月打假两次一年收入10万元,证据是维权关键
2015年03月1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随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到来,王明(化名)最近也开始忙碌起来,他手里有2万元的问题产品等待处理和理赔,用他的话说,这个时候更好处理些。王明今年50多岁,是一家实体企业老板,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一名职业打假人,平均每个月,他都要打假两次。
本报记者 秦雪丽
2万元买保健品,吃了后病情加重
“刚开始对维权没有概念,什么都不懂。”王明说,走上这条路,源于一段经历。四年前,王明身体不太好,肠胃经常不适,到药店买药,被工作人员忽悠买了2万元的保健品。“当时工作人员称这个保健食品有很多治疗功能,效果非常好。”王明说,当时他对虚假夸大宣传没有概念,听着好便买回家吃。
吃了一段时间,王明发现自己的肠胃毛病没有治愈,反而更严重了,疼痛难忍,最后只好到医院进行了治疗。“这次消费经历对我的触动很大。”王明说,消费者懂得太少,而一些商家又动歪脑子,消费领域太不规范,甚至是混乱。
王明有一个实体公司,平时都是家人打理,他比较清闲,于是便开始翻阅大量法律书籍,关注消法、食品安全法,并从网上购买各种国家标准,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打假生涯。
食品服装是打假焦点,维权最重证据
王明说,在圈内,很多人都把打假作为一种营生的手段,他不完全是,但也注重利益。经过四年的摸爬滚打,他练就了一副“好眼力”,一年的打假收入能有10万多元。
和很多业内人一样,王明把打假的行业锁定在食品和服装上面,这两个行业与百姓生活密切,也经常出现问题。
“一般每个月都会做两单。”王明说,在四年的专业打假中,他也深切感受到维权的不容易,“相对普通消费者,我是比较专业,懂得如何搜集证据,明白相关法规规定,但即使如此,想要真正拿到赔偿并非易事,很多时候即使选择走法律程序,是否能立案也会遇到很多门槛。”
“遇到问题,首先要做的是搜集保留证据,这是必须的,这也是消费者维权的关键点。”王明说,他遇到过很多商家,在没见到证据前都是强硬蛮横,而面对证据,则判若两人。
瞒着家人打假四年,害怕他们担心
王明说,他不爱逛超市,但自从打假之后,每周都要去,甚至患上了职业病,超市的每件商品、海报,他都会仔细观察。去外地旅游、找朋友,他也会在当地打假,很多工商部门的人也认识他。
职业打假四年,但王明的家人还不知情。“他们总问我买这么多东西干什么,我只能解释是送给朋友的。”王明说,他买的这些问题产品,都是直接放在地下室,存在一个大纸箱里面,照片、发票、检测报告、法院起诉书等这些维权材料也是锁在抽屉里,不敢让家人知道。
“这一行总是带有风险性的,我不想让他们但心。”王明说,打假中,他也曾遭到过商家恐吓威胁,也听说过圈内人打假的时候被打的事。对于职业打假人,社会上也是褒贬不一,“很多时候,一些职能部门人员和商家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我们,曾经有个人直接指着我说‘干点啥不好,非要挣这样的钱’。”
对于外界的非议,王明说他并不认同,尽管职业打假人身份尴尬,但职业打假人都是根据相关法规维权索赔,赚的都是法律规定的钱,合情合理,没有什么不可启齿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