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后,人才市场上中年求职者明显增多
老把式找工作,比想象中更难
其中,年长、文化程度低和劳动技能低是主要原因
2015年03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元宵节后,人力资源市场多了大龄民工的身影。 本报记者 李凤仪 摄
     本报记者 李凤仪    
  元宵节过后,菏泽的务工人员们又开始为新一年的生计奔波。记者采访得知,人力资源市场3月10日举办的招聘会上明显少了年轻人面孔,求职者多为大龄农民工。已婚、大龄,眷恋家乡是不少人选择在本地找份工作的理由。菏泽作为劳务大市,这些大龄民工目前就业情况如何?他们的就业出路又在何方?记者对此进行探访。
大龄民工纷纷返乡务工
  “我打算找份机械方面的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就不外出了。”家住牡丹区的返乡农民工老周今年42岁,每年在外奔波,吃住都不方便,希望在家门口工作能照顾家庭。
  “这些返乡的农民工多是40岁以上大龄民工,有家庭的羁绊,在外面也经历了很多事情,吃了不少苦。”菏泽市人社局劳动力转移科负责人说,男50岁、女40岁以上务工人员,由于受到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限制,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
  据介绍,随着菏泽经济快速发展,最初作为劳务输出的菏泽,因为招商引资等政策,将外流的农民工吸引回家乡就业创业,再加上菏泽一些技校或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菏泽每年新增劳动力10万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农民工返乡求职,多是想选择能顾家,时间相对自由的工种,如电焊、建筑、小工等职业。“钱少一点没关系,中午能回家吃饭,晚上能回家睡觉就可以。”49岁的“老牌”农民工老王告诉记者,自己在外面奔波累了,想在家找个轻松点的工作。
  但是老王的梦想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菏泽经济欠发达,经济基础薄弱,就业岗位特别是优质岗位较少。”菏泽市就业办相关负责人表示,18—40岁的青年劳动力相对短缺,目前结构性用工矛盾长期存在。
  根据菏泽市人社局《就业形势专题调研报告》,菏泽企业用工需求增加,企业招工呈现“招工难、求职难、留人难”并存,一线普工、销售人员由于待遇低、无底薪、劳动强度大而一工难求。如服装加工、食品加工、批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仍然存在缺工现象,用工缺口在10—20%左右。

大龄民工应聘一线普工都不易
农民工返乡就业还需拥有“金刚钻”
  “很多岗位干不了啊,需要学新机器和技能,看来只能找保安岗位了。”10日,在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上,返乡务工的老张很是苦恼,他告诉记者,自己倒是去了一家工厂培训,但是文化水平低,培训内容理解不透,工厂又让回来了。
  “我们需要大量的熟练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菏泽市一家食品企业张经理告诉记者,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相对偏低,满足不了生产岗位需要,因此企业一直存在缺工现象。
  据了解,现在从事一线生产的员工主要是由农村劳动者构成,他们的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相对偏低,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满足不了生产岗位需要,造成了“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现象。
  对此,菏泽市人社局实施了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均可免费接受就业创业培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