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充实社保,471家企业有份
山东国资改革敲定“1+5”框架,鲁信、省国投首批改建为投资运营公司
2015年03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9日,在省政府新闻办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张新文透露,我省已出台《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几项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及5个配套文件,明确了我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1+5”框架。
  据介绍,我省划转三成国资充实社保基金的举措在全国是首创,共涉及省属471家国企。

本报记者 马绍栋                                     
划转国资充实 社保系全国首创
  张新文介绍,划转省属国有企业三成国有资本充实省社保基金,是我省的一项创举,目前,全国仅我省这么做。
  据悉,我省去年就成立了省社保基金理事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省属企业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方案》。
  划转范围为:省属国有企业,包括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管理的企业。目前,省管企业共计18户,其中17户为公司制企业,1户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部门管理企业共计453户,其中124户为公司制企业(文化企业12户),329户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文化企业16户)。综上,省属471家国有企业30%的国有资本将划转充实到省社保基金中去。
  根据《方案》,山东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省社会保障基金工作,将按照一次划转、分步到位、逐户完善的原则操作实施。在分步划转方面,对已按照《公司法》设立的省属企业,省国资委等单位将首先向省政府提出申请并按批复办理划转手续,全民所有制企业将在完成公司制改建后,再划转30%的国有资本到省社保基金理事会。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改建为主
  对于外界关注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问题,省国资委副主任樊军表示,今年上半年,山东计划启动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初步确定鲁信集团和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公司,作为第一批试点改建成投资运营公司。
  立足山东省级国有资本和省管企业实际,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组建将以改建为主。樊军说,总的想法是,按照分步推进原则,将具备条件的省属国有企业改建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同时,根据全省经济发展需要,新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建和新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时,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同步推进企业重组整合;坚持依法规范原则,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明确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功能和权责,调整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内容和方式,依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范国资监管机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出资企业之间的关系。
  樊军透露,根据首批改建进展情况,下半年将再启动一批企业改建。
省属企业不准与领导亲属做生意
  5个配套文件之一为《省管企业领导人员实行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及报告说明制度的暂行办法》。根据这一办法,省管企业领导人员(列入省委管理和省委委托国资委党委管理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行亲属回避制度。
  省管企业不准与本企业领导人员的配偶、子女个人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之间发生经济关系。企业领导人员在纪检监察、出国审批、奖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公务活动中,涉及本人和亲属时,不得参加有关调查、讨论、审核、决定,也不得以任何方式施加影响。
  《办法》规定,由于各种特殊原因,出现不能执行上述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的情形时,企业领导人员个人应向党组织和公司治理机构写出书面报告。企业领导人员每年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中就近亲属任职从业情况进行报告。因婚姻、职务变化等情况新形成的回避关系,当事人应当及时申请回避。
  此外,《办法》还指出,企业领导人员有违反任职回避规定或拒不执行回避决定;违反报告说明规定,甚至故意隐瞒亲属关系,造成不良后果等四种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作出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晒家底>> 我省国企资产 近2.6万亿元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省市两级国资监管机构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678亿元,同比增长6.02%;实现利润523亿元,同比增长44.48%;资产总额达到25821亿元,同比增长13.49%。其中,省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609亿元,同比增长5.91%;实现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96.86%;资产总额达到13486亿元,同比增长11.31%。省管金融投资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分别增长27.28%、24.14%。

亮问题>> “大企业病”严重 有的投产就亏
  张新文说,我省国企改革发展与经济新常态的要求还不匹配,主要表现出“五个不适应”: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有的企业“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发展方式不适应。仍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依靠资源能源高消耗发展,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价格竞争。三是创新能力不适应。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四是经营策略不适应。融资渠道多元化进展迟缓,主要靠向银行借贷维持发展,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五是管控能力不适应。机构臃肿、机制僵化、效率低下等“大企业病”比较严重,有的项目投产即亏损。          本报记者 马绍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