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房:汇聚着浓郁的乡情
2015年03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安家正

  五谷杂粮不能带壳吃,需要深加工,而又非主粮,家家必备却又数量有限,这就需要用碾。碾由硕大的碾盘与沉重的碾砣组成,可说是村村皆有。再小的山村也会在村头或者街口备有一碾。大的村落就远不止一个了。比方烟台西郊的只楚村,是中国姓氏最多的大村,有160多个姓。王、刘、申、金、李、唐等大姓,每姓都有碾,放置在空闲的大屋子里,就称作碾房,或者碾屋。
  人是群体动物,需要交流信息,沟通观点,所以必不可缺“站场”。在南方,林立的茶馆是民众议事的地方;在北方,牲口屋的热炕头就成为汉子们聊天的地方。天热了,又有气味,“站场”就移到了碾房旁,因为那里有碾盘。在村头和街口的碾,往往是在大槐树下,树荫蔽日,环境宽敞,有时还可闻到妇女银铃般的笑音。
  大家都是乡亲,说话毫无隔阂。彼此祖祖辈辈和睦相处,知根知底,脾性也基本相投,许多都是童年的耍伴。大家的心思也彼此了若指掌,对世事的认识与追求也大体相似。乡情,质朴而纯洁,碾房之下,就汇聚了浓浓的化解不开的乡情了。
  《只楚村志》上记载着一段顺口溜,说他们村的碾房。
碾房有门不上锁
  各姓氏都有自己的碾,然而任何村民都可以使用,而且,社会治安非常好,小偷小摸完全绝迹,民风淳厚,“锁”几成废物。无论谁,用完了碾,扣上门即可。
丢把扫帚占个窝
  人多碾少,且旱涝不匀。有时挤到一起,就存在“顺序”问题。“碰头”了自然可以互相谦让,可也造成了有一方带着粮食空跑一趟。聪明的村民发明了“绝招”,用扫炕的小笤帚作记号,就不声不响地排好了顺序,更不伤和气。
李家先“怎”金家用
  这里的“怎”是方言读音,实际上应该是“尽”字,“谦让”的意思,是让对方优先,绝无二话。这里有个故事:昔日李家盖房子,这在当时是村中大事,世代祖传的乡风是互助,如果邻里盖房帮不上忙,会引为终生遗憾。金家全力帮忙,结果因为量大而用坏了金家的碾。李家感恩图报,约定俗成了一条规矩,无论何时,用碾都得先让金家。
一头毛驴拉到黑
  轧碾用牲口当然省力,且功效倍增,所以毛驴常套在碾上。然而,没有牲口的人家怎么办?只好大人孩子出大力,流大汗。乡风对此也有个约定俗称的规矩,就是有牲口的用完了碾,不能卸驴,得留给无牲口的用。
  这顺口溜,实在是乡情的赞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