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闵子骞墓”亟须保护
2015年04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雪樱

  本报在2013年9月曾报道过闵子骞墓整修多年仍杂草丛生一事。4月5日,闵子骞墓的工作人员表示,闵子骞墓有望在5月底完工,并对游客开放。根据济南市文物局公布的信息,闵子骞墓将增设两座以碑刻、孝道为主题的博物馆。(详见《齐鲁晚报》6日C01版)
  过去的这个清明假期,韩国闵姓后人来济祭拜先祖一事备受关注,引发很多市民的热议。漂洋过海,认祖归宗,不仅是重视孝道、寻根问祖,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进一步说,祭祖仪式也好,组团交流也好,都是获得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体现。
  对本地市民来说,闵子骞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从现实中看,闵子骞墓从昔日的杂草丛生到今天的整修一新,无不是媒体关注和市民推动的结果,才会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今年5月有望对外开放。而在咱们济南,还有不少“闵子骞墓”亟须保护,或被圈地,或被损坏,或被隐藏,其保护工作让人堪忧。
  比如,位于济钢新村附近的齐国名相鲍叔牙墓,位于鹊山脚下的神医扁鹊墓地,还有位于柳云社区的散曲大家张养浩墓地等等,这些墓地有的已经挂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有的墓碑、石刻等风化严重、遭遇人为的破坏,有的境况非常不堪,墓园垃圾遍地、年久失修。
  笔者以为,保护传统文化,不是挂个牌子、建个园子完事,相关部门应改变粗放式的管理,真正将保护和传承落在实处。一方面,应对市区名人墓地进行摸底,创建文物保护档案,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拿出相对应的方案,可联合当地政府成立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完善管理细则,推出处罚机制和问责制度,对肆意损坏、违规乱象严格遏制,也要加强常态化监督,确保名人墓地受到保护。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名人墓地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国学教育进入课堂的今天,我们应就地取材,重视身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传播,引导中小学生们近距离地了解、感受古人的精神境界,培养道德情操,开展主题演讲等等,既是当下所提倡的“优逝教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传统文化熏陶。
  一座城市对文化保护的态度,能够彰显出城市的胸襟和情怀。韩国闵氏后人组团来济祭拜,这是文化上的有益交流,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敦促文化发展,传播道德力量,应多一些具体细化,多一些人文精神,多一些民间力量,少一些形式主义,让名人墓地能够得到及时而有效的保护,这不仅是城市管理的进步,也是本地文脉的芬芳和绵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的平均打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