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爱情真谛,摆脱“受虐”模式
2015年04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静静(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心理教研室、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卉玟的问题在于错误地把依赖与控制当成了爱情,她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也不清楚爱情的真谛是什么。而且我们看到卉玟在这段关系中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做人原则,甚至有“受虐”情结,这可能跟她小时候的家庭模式有关。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谈到,爱的本质是给予。给予更多是指带给对方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快乐、理解、对生活的热情。爱情必须包含四个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缺一不可。如果爱情没有尊重这个要素,那么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在卉玟的这段关系中,我们看到“亦坤对我颐指气使,就连我在公司的人际相处,他都要逐个点评:谁没有背景,要远离他,谁是总裁的亲戚,得多与他接触”。这是一种控制。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不是一味地讨好对方。卉玟谈道:“坦白说,我对亦坤的爱已经超越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也造成了我的‘卑微’角色——凡事都得以他为中心。”表现出不断讨好对方,甚至为了留住对方,让自己毫无原则、非常卑微。爱一个人是应该让他以他的方式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我们看到亦坤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味控制对方。所以这段感情存在诸多问题,双方都不知道如何爱对方,在这段感情中丧失了自我。
  卉玟的“受虐”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很可能跟卉玟的家庭模式有关。一个人的亲密关系模式,来源于小时候跟爸爸妈妈相处的模式。比如我们中国很多家长信奉“打是亲,骂是爱”,很多家长会打骂孩子。当一个小孩子被打的时候,他的身体感受很疼痛很不舒服,这种不舒服转换为心理信号就是爸爸妈妈不爱我。所以他心里感受到的是爸妈的不爱,但是爸爸妈妈又告诉小孩子,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这样小孩子内心就形成一种矛盾的心理:我明明感觉到你不爱我,但我却告诉自己你打我是爱我的表现。这种模式会沿用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卉玟明明知道亦坤不可靠,但依旧舍不得丢掉这份爱情,毫无原则底线、一次次纵容着亦坤对她的伤害,还能找到替他开脱的理由。我们看到卉玟和亦坤的关系中,亦坤很暴力,比如:朝着她的后脑勺狠狠拍了一巴掌,咬牙切齿地骂道:“你聋了?你就死在水库边吧。”但是卉玟却离不开他,不断地为他开脱。出现一种矛盾心理,即使感觉不好,但是仍然相信这是你爱我的表现。直至分手后,虽然心里狠狠地骂自己贱得没尊严,可无法忍受失去亦坤的日子,感受到一种痛不欲生的折磨。整天与酒精相伴,绝望到想自杀。这种离开对方就活不了的感觉,其实源自于童年时爸妈不要自己,小孩就活不下去的被抛弃的恐惧感觉。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卉玟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自己:首先充分理解爱情真谛,改变自己的不良爱情观,积极合理地看待感情问题,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离开对方就活不下去的。其次,认识到生活的乐趣有很多,可以多交朋友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慢慢激发自己内在的活力,这样自己会生活得越来越快乐。最后,认清自己的这种“受虐”模式,逐渐走出“渣男”的怪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在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才能收获一份真正的幸福的爱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