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滩区百姓谋幸福
——省教育厅派驻郓城张鲁集乡“第一书记”帮包村纪实
2015年04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孩子们在崭新的幼儿园里开心地玩耍。
  “第一书记”援建的小学教学楼一角。
     文/片 本报通讯员 李英 刘考勇  
  近日,笔者先后走访了郓城县张鲁集乡李河涯村、薛河口村、门庄村、杨孔庄村、薛堂村,只见这里乡风文明,新风扑面——整洁的水泥路两旁栽满了绿化树,百日红、紫叶李、海棠迎风飘展;大小胡同都铺上了红砖,有的甚至铺到了家门口,文明一条街美丽如画,上面绘满了“孝老爱亲”、“三字经”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成为村米闲暇时学习的场所……
一张蓝图绘到底 通路通水通民心
  “大娘,过几天咱村的连梆椅就安装了,到时候您出门就不用再搬着凳子啦!”
“那好啊!这几年,你们给村里铺了路,通了自来水,把墙刷得那么干净,啥时候都想着俺老百姓。”4月16日,宋宪亮和李河涯村82岁的郭秀娥大娘在聊天,不多的话语透露出老百姓对“第一书记”的爱戴和欢迎。
  宋宪亮是第三批“第一书记”的领队。谈起一年来的帮包工作,宋宪亮很有感触:“张鲁集乡地处黄河滩区,主要特点是贫穷、偏僻,我们的前两任工作非常扎实,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我们进村时看到百姓的欢迎程度,感觉压力很大,常常想着如何真正为百姓谋幸福。”
  以为黄河滩区群众谋幸福为出发点,宋宪亮、王瑞、杨大伟、邵天宇、王福建等五位“第一书记”决定一张蓝图绘到底,根据前两批帮扶成效,在重点做好巩固的同时努力创新工作。一年来,他们的工作成效明显:
  对五个帮包村主干道水泥路面两侧进行了加固护理,对村内巷道全部铺设红砖路面14.8公里,基本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脚泥”的出行现状;为薛堂村进行水泥路面硬化800多米,解决了郓城、鄄城两县乡村连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薛堂村购买拖拉机、联合整地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缓解了耕地困难问题;为李河崖疏通水渠1.6公里,购买四台大功率水泵和柴油机,解决周边村庄耕地灌溉难题;在门庄村打了一眼深425米的井,解决了附近7000余人的吃水问题。
教育扶贫 让农村娃沐浴爱的阳光
  荡秋千、滑滑梯、蹦床……阳光下,50多名孩子正在薛河口幼儿园内开心地玩耍。
  “我们的幼儿园不仅是全县最好的,在全市也是数得着的。”薛河口幼儿园园长夏阳骄傲地说。随着夏阳的介绍,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所标准化完全小学,学校总投资1000万元,总用地27亩,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规模为小学450人12个班、幼儿园幼儿200人6个班,方便周围5个村的孩子就近入学。
  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省教育厅“第一书记”充分发挥教育行业优势做好特色扶贫,为张鲁集乡援建了薛河口学校、幼儿园。目前,幼儿园已正式投入使用,小学主体建筑所有装修已经完成,外围墙已经完工,正进行最后清理工作;职工生活楼(公寓、餐厅)等生活设施基本完工,不久将投入使用。
  教育扶贫不止于此,去年六一前夕,“第一书记”为五个帮包村儿童捐赠书包2300个、图书5000册;协调宁津教育局捐赠图书2000册,济南出版社捐赠价值3万元的图书和保温水杯,爱心企业捐赠310套文体器材和书包等学习用品……社会的爱让黄河滩区的孩子们沐浴着爱的阳光。
  “获得一等奖的是薛河口村,奖励现金2000元,李河崖、杨孔庄获得二等奖,各奖励现金1600元……”今年1月27日,省教育厅“第一书记”与张鲁集乡政府共同对5个帮包村进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大评比,对各村村容村貌、保洁员工作情况、村民卫生习惯等进行全面衡量,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对获奖村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为了让帮包村有良好生态环境,结合郓城城乡环卫一体化,去年年底,“第一书记”制定了《村规民约》、《卫生保洁制度》、《环境卫生整治评比活动方案》,以五个村为单位,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三清(即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活动,全面实施村容净化工程。
  为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5个帮包村两委包干负责、分工明确,定期巡查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情况,及时将巡查情况反馈到各户、卫生保洁员和分片负责人,跟踪整改情况,切实加强村庄卫生日常管理。同时,保洁员实行8小时工作制,及时分类转运和清运各类垃圾,做到垃圾不落地,垃圾箱不漫溢。
  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在道路两侧种植了5568棵百日红、紫叶李、海棠等绿化树,90棵法桐,这些树木让5个帮包村绿起来、美起来。“善行义举”四德榜和文明一条街不断引领社会村风,村庄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城乡环卫一体化 让村庄更美丽
精准扶贫 为贫困户点燃生活希望
  “我用补助的一千块钱买了羊,现在又有了两只小羊崽,今年光羊就能增收2000多块,以后的日子有奔头啦!”提起“第一书记”,杨孔庄村残疾人范永敬充满了感激。
  今年春天,“第一书记”配合残联等部门为五个帮包村的81名残疾人开展了每人1000元的养殖种植资助活动,帮助其发展致富项目,改善生活,范永敬成为受益人之一。
  据了解,第三批“第一书记”按照省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张鲁集乡政府开展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工作。按照省定标准,共识别出89户贫困户,贫困人口204人。为帮助贫困户自我发展,尽快脱贫,积极协助人社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协调郓城县人社局与5个帮包村的65名贫困人员签订就业保障协议,争取就业岗位。
  经过多方努力,五个帮包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2990元提高到目前的12409元,超过省定6000元标准,人均收入增幅达315%,远远高于全省42.44%的增幅;贫困户、贫困人口分别减少至目前的4户、10人。
群策群力 让村集体有长期收入
  “俺们黄河滩区也有了服装加工厂,建起了大超市,村集体收入有了保证。”薛河口村新当选的党支部书记杜站锋说。去年6月,山东百裕教育用品有限公司、张鲁集乡政府和省教育装备中心三方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五个帮包村筹集合作资金100万元,与山东百裕教育用品有限公司共同经营校服被服产销业务,并开发建设菏泽分公司,每年享受17%投资分红。当年,五个帮包村便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上的预期目标。
  “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是我们这批‘第一书记’的重点任务,我们经过多次研究,决定引进被服加工企业,既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能提供就业岗位。”宋宪亮说,他们还为门庄等3个帮包村投资,合作建设了便民超市,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万多元。
  “我们5个人都出身农村,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一年的帮包工作,让我们受益很大,不担提高了我们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增强了为人民服务、为百姓谋幸福的信念,这是花再多钱也买不来的基层经验。”杨孔庄村“第一书记”王福建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