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根在他手里化腐朽为神奇
归德镇庄楼村农民庄玉法的根雕速记
2015年04月2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庄玉法介绍自己的根雕作品。
文/片 本报记者 张帅 通讯员 马光仁
一位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学习的农民,硬是凭着自己的热情和努力,化腐朽为神奇,将一个个树根雕刻成一件件艺术精品。近日,记者来到了归德镇庄楼村,见到了这位农民根雕艺术家——庄玉法。
农家院里的免费 “根雕展览馆”
在见到庄玉法之前,记者对于庄玉法的作品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原因很简单,一个没有经过任何美术专业学习的农民,也就是在最近十几年才开始拿起刻刀,能有多大的成就?
“精品都在橱子里”,记者在庄玉法家中专门定做的橱子中,看到了雕刻精品,“足球小子”、“少女望月”、“二人舞”、“猛虎上山”……庄玉法拿着一件件作品如数家珍。
庄玉法现藏有近百件作品,是他花费了十几年心血一点一点凝聚而成。老庄热情好客,现在到他家去观看根雕作品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家也就成为了村子里免费的根雕展览馆。许多人在观赏的同时,也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每雕刻一件作品,天天都睡不好觉
庄玉法今年62岁,初中文化,地地道道的农民,从事根雕已经15年。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中等偏瘦的身材,话不多,朴实憨厚,典型的农村普通百姓,但是这普通的老百姓却对根雕有着执着的追求。
1996年3月,庄玉法开始从事根雕艺术。庄玉法说,自己家中墙根边上有几个树根,被刨出来两三年都已经腐烂了。每次庄玉法看到这几个树根时,总觉得它们很特别,很像是翩翩起舞的一对男女。于是庄玉法就把它带进屋里,要来个精刻细雕。由于没有经验,庄玉法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就这样看着树根研究了好半天,才终于刻下了第一刀。第一刀刻下之后,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不久庄玉法的第一件作品问世了。从此老庄就与根雕结下了不解之缘,就爱上了根雕,
老庄完成自己的第一件根雕作品后,就经常上山去寻找各种形状的树根,尤其是冬天农闲时候,他每天都会到山上转转,尽管有很多时候会空手而归,但是老庄并没有放弃,仍然坚持去“淘宝”。随着作品的增多,慢慢地庄玉法和同行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根雕一定要有好的材料。一听到哪里有好材料,不管多远,庄玉法都会赶过去。“能买就买,即使买不到,看一看也好”,庄玉法说告诉记者,教育要因材施教,根雕要因材施刀。材料是名品佳作的基础。“根雕艺术除了材料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立意,作品要能够让人一眼就看明白”。
材料找回之后,制作也不容易。庄玉法认为,根雕制作最难的是构思。为了能够找到制作的灵感,庄玉法不仅白天看,晚上也在灯下看树根,看它的阴影,希望从中找到灵感。“每雕刻一件作品,天天都睡不好觉,但做好之后心情特别好。”虽然创作是艰苦的,但每一件作品问世之后那种愉悦感和成就感却让庄玉法十分着迷。
跋山涉水寻原料, 走遍了附近的山头
在庄玉法的院子里,除了树根还有许多奇石。根雕作品的取材很重要,一有时间,庄玉法就会骑上自行车,带着工具出发,寻找根雕的原料。这些年,庄玉法跑遍了长清区的10个办事处和乡镇,走遍了附近的山头、沟边,到处取材。在万德镇灵岩寺寻找原料时,庄玉法脚下踩到了石头,把腿都划破了,鲜血染红了袜子和鞋。在寻找树根的同时,庄玉法还发现了许多奇石,就把它带回家,以形雕刻,再与根雕相映衬,更增加了无限的乐趣。
庄玉法告诉记者,适合根雕的材料乡村到处都是。遇到合适的材料,小的就用自行车带回来,大的就用架子车推回来。有时,庄玉法还会出钱将别人不稀罕的树根买回来,就成了自己的好材料。翻山越岭寻根材,冥思苦想求创意,废寝忘食挥刀挫,孜孜追求永不懈,这就是庄玉法对根雕艺术追求的真实写照。
庄玉法的家人十分支持他的根雕爱好,每当老庄外出寻宝时,老伴总是给他煮上鸡蛋,拿上火腿肠,带上水壶。他在济南工作的女婿,光大大小小的刻刀、锉刀就给他买了三十多把,还给他购买了有关雕刻艺术的书籍。“我的雕刻,一是靠自己的悟性,二是靠家人的支持。如果家人不支持我,我就静不下心来。雕刻是一种养生之道,心态始终保持平静,对艺术的欣赏,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庄玉法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