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年轻人静下心来阅读经典
苏童:为市场而写作很荒谬
2015年04月3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苏童在讲座中。 摄影 王晓华
继到山东师范大学做交流5年后,4月29日,著名作家苏童再次受邀到山师大与学生们做了“像地球一样大的短篇小说”的讲座交流活动。其间,苏童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鼓励年轻人放弃碎片化阅读,多读经典充实内心。
本报记者 师文静
与其沉迷碎片化信息
不如读篇完美短篇
提到作家苏童,读者印象最深的是以《小偷》《巨婴》《向日葵》《古巴刀》《水鬼》等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很多评论家认为,苏童将短篇小说写作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学者张学昕更称,“苏童是中国当代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没有之一。”
在讲座交流活动中,苏童极力推荐读者阅读短篇小说,因为短篇小说在阅读体验上有诸多的解读可能,可以直抵读者的心灵。
苏童称,如今短篇小说受到的关注远没有长篇小说大。在他集中写作短篇小说的几年里,因没有长篇出版,竟然被一位比较关注文坛动向的文化记者认为没写作。苏童说,这件事情对他触动挺大,大家都有长篇情结,却很少关注短篇创作。他说之所以做这样一个讲座,就是要尽一己之力让短篇小说的读者多一些,让短篇小说更受关注一些。苏童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与其阅读手机上那些碎片化的休闲性的东西,不如忠诚地做一个短篇小说读者,这是他通过几十年的阅读经验得出来的结论。“一篇短篇小说一万多字,你坐公交、地铁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次非常完美的、可以抵达人心深处的阅读。”
说假话的人太多
说句实话反而很受用
1980年,苏童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时隔35年后,谈到如何做教授、做老师,苏童称,他比较反感动不动就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训年轻人,其实学生不是来听教诲的。
但是苏童也谈到,他做老师办讲座就是要直抒胸臆。“现在对年轻人说的假话太多了,反而对他们说句实话,他们会很受用。在我的讲座中,我怎么想就怎么说,不粉饰自己。当然,大学生和读者们最为关注的是我与文学的某些联系,没有人对我本人感兴趣。我只不过是写作流水线上的一个工人。因为我是60后作家,我的写作代表这代人的一些符号。我觉得读者更希望我对零件、对流水线说话,所以我本人不重要。”
谈到作家要给青年一代传递怎样的读书和文学观念,苏童说,他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呼吁青年人能够静下心来,捧起一本比较有价值的书、一些经典来阅读,不要浪费自己的青年时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应该学会做减法,但同时又不能丢掉好东西,不能丢掉那些几百年来的经典作品。”
为市场而写作很荒谬
更喜欢中肯的批评
谈到自己的作品时,苏童称,大家都认为他的作品中女性角色写得好,他笑纳这个评价,但对他自己而言,女性主题的小说只是他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只不过有几部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剧,传播较广泛而已。“其实,我看重的作品不是广为读者所知的。作为一个写作者,不能去考虑市场,考虑市场是徒劳的。有人说我要向市场靠拢,你怎么知道市场是什么?读者是谁?多少人?不是我清高,而是我觉得向市场靠拢而写作很荒谬。”
几年前出版以“香椿树街”为主题的长篇小说《黄雀记》后,苏童称,他会长期以“香椿树街”为背景进行创作。谈到这两年不少作家把新闻写到小说里,让小说写作紧跟时代脉搏的情况,苏童说,每个作家的创作方式不同,但他不会采取这种创作方式。“我是写小说的,不会直接对社会现实发表意见,作家不太可能有这样的创作方式,人对现实新闻的思考是滞后的,作家对现实的发言不要着急,作家是写小说的,是虚构的。”
作家写作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评价,对此,苏童称,其实无论评价是骂还是夸,作家一般都会去关注。对他而言,他不喜欢那些用文学理论框架硬套他的作品的评价文章,切不中要害,他反而更喜欢能骂到他服气的文章,“好与坏,都是评论家的价值观,我最喜欢那种中肯的、能够切入我的文本本身的,而非理论性的东西,看到这类批评我会反思,思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