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学》成幼儿园的“必修课”
300娃娃乐读四书五经
2015年04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小朋友们认真诵读国学经典。刘志海 摄
  国学经典是小朋友们的常读书目。郭永路 摄
  课前小朋友们向老师鞠躬问好。
     “人之初,性本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每天早晨,朗朗的读书声便从商河县博爱明佳幼儿园里传来。在这里,除了教给孩子们常规课程外,幼儿园还会督促孩子们背诵国学经典,《弟子规》、《论语》都是背诵科目。如今,幼儿园的孩子已经有300多个,园长胡叶松已经在这条“读经”路上坚持了13年,尽管走来不易,但却会一直走下去。
  本报记者 陈伟 李云云

四书五经成了
幼儿园的必修课

  走进博爱明佳幼儿园,课堂上的小朋友们大声背诵着《弟子规》、《论语》、《大学》等传统经典。与别的幼儿园相比,他们的生活仿佛多了些古代味道,300多个孩子们在“读经”的路上成长着。
  4月21日,幼儿园中班的浩浩(化名)和往常一样走进幼儿园,见到在门口等候的园长妈妈,5岁的浩浩弯下腰,恭恭敬敬地给老师和园长鞠躬,问了一声:“园长妈妈好!”
  浩浩向妈妈鞠躬告别,被老师领进了园内。没等走进教室,浩浩就忍不住告诉园长妈妈:“园长妈妈,昨天我和妈妈一起背诵了五句《论语》,妈妈太笨了,没有我背得快!”园长胡老师忍不住向浩浩竖起了大拇指。
  浩浩开开心心地在小板凳上坐下,等待着上课。8点30左右,浩浩和同学们一起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他们今天学习的国学经典还是《老子》,老师带领他们复习了昨天学习的“上善若水”。
  浩浩和同学们背得特别认真,孩子们都用力张大嘴巴背着,仿佛声音越大自己就背得越出色。《弟子规》、《老子》、《论语》和《大学》是每个孩子离园前的必读书目。不学习舞蹈、不涉猎唱歌,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每天都在背诵着经典。 
  放学后,妈妈接浩浩回家,老师们建议浩浩妈妈陪浩浩读半个小时以上的经典。浩浩妈妈告诉记者,她把国学经典的朗读下到手机上,回家后浩浩就要求她循环播放,孩子学得可带劲儿了。
  园长胡叶松介绍,有些国学经典,大人未必能听懂,但是孩子们学起来特别快,而且学得还特别开心。
读而不讲,背而不解
水到渠成

  《论语》、《弟子规》中的内容,浩浩张嘴就能背出来。但是文章中的很多字,浩浩都不认识,至于具体内容,更是摸不着头脑。
  浩浩告诉记者,园长妈妈说了,他们现在还小,等到长大了,文章中的字和内容就自然而然都懂了。
  胡叶松在创办幼儿园教授国学时,很大一部分想法来自于台湾国学大师王财贵。“中国的孩子需要经典,学习经典的主要方法就是大量背诵经典,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无需讲解和认字。”这是王财贵的一个重要思想。
  而胡叶松同样认为,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国学是不需要讲解的,而是需要时间的沉淀,时间长了,孩子们就自然明了了。“所以我们读而不讲,背而不解。”
  在胡叶松办园13年的时间里,众多家长都会问她:“国学经典,只是背诵而不讲解,到底对孩子有啥好处呢?”胡叶松就回答说:“学习国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很多经典文章孩子们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就能理解。”
  王女士的公公婆婆是在去年刚从农村搬到城市,女儿彤彤(化名)和爷爷奶奶的生活习惯不甚一致,不愿意亲近老人。
  但在教授“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一文章之后,幼儿园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给家长洗脚。为了完成作业,王女士就让彤彤给奶奶洗脚。 
  王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们一般都积极完成幼儿园布置的作业,即便心里不情愿,也会认真完成。“说来奇怪,在彤彤给奶奶洗完脚后,我觉得孩子有了变化,开始主动和爷爷奶奶说话,如今成了老人的‘掌上明珠’。”
  胡叶松表示,如今的小朋友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四个老人照顾一个孩子成为常态。在这种成长环境中,孩子们心里往往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如果他们能早点接触国学思想,学习‘长幼有序’、‘谦卑有礼’等中国传统文化,进步就会快许多。”
读经路上显孤单
家长需同行

  家住武夷山小区的赵先生,当初给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时候,博爱明佳幼儿园是第一选择。但是犹豫再三,他还是放弃了这一选择。
  赵先生告诉记者,国学经典太深奥了,哪怕只是背诵,也会加重孩子的负担。而且即便背诵了,孩子对于其中的内涵也知之甚少。在他看来,如果知识不能被所学之人接受,就是在浪费时间。
  对此,胡叶松表示,,孩子们在6岁之前记忆力处于最佳时期,也是背诵国学经典的黄金时期。诵读经典就是要让经典在孩子幼小心灵中不断发酵,直至成为自身的一种本能。
  “我建议学生家长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这样既能让孩子不觉得枯燥,同时也会给孩子学习创造一种国学氛围。”
  在商河,教授国学经典的幼儿园只有博爱明佳幼儿园一家,很多幼儿园不愿教国学的原因是“国学太深奥,教起来比较困难。”
  但无论如何,300余名商河娃正在“读经”成长着,但是对于胡叶松来说,如何让家长接受国学教育这一思想,可能更需要时间。
 记者手记 
“读经” 不是乌托邦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重新聚集在了国学上,而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成了国学新的“试金石”。甚至在南方的很多山村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私塾”,很多青少年走上了专职“读经”路,为此,不少专家提出“别让孩子进入乌托邦”。 
  像博爱明佳幼儿园这种以国学经典为主要读物的幼儿园在广州、北京等地日益增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给孩子们教授国学。 
  胡叶松讲述,在安徽省有一家私立学校,所有的孩子在进入高中之前学习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国学经典。其中十岁左右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可以媲美高考优秀作文。但更多的家长担心的还是,长期的“读经”路会不会让孩子与同龄人脱轨。 
  采访中,记者也随机调查了数百位市民,统计结果显示,60%的家长希望孩子有机会的话,应该多学习一些经典国学。另有20%左右的家长则已经把孩子送到了“读经”路上。这部分家长认为,多读经典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做人”,让孩子了解、学习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出来的传统美德,从而对自己的言行有道德约束和规范。 
  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几乎充斥着孩子的世界,年轻的父母们不停地让孩子接受诸如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性或实用性课程的补习,恨不得让自己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能具备各方面的知识。相对于其他知识,读“国学”是个耗时较长的工程,有时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这也让多数家长对国学敬而远之。 
  但是博爱明佳幼儿园的孩子们已在“国学”里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