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有想法 百姓冷暖放心头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派驻郓城县郭屯镇“记书一第”实纪村包帮
2015年04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第一书记”于宏文田间地头征集村民意见。
     文/片 本报记者 袁文卿 通讯员 李英 车先申

    2013年3月,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于宏文、吴兴怀、孙承运被分别选派到郓城县郭屯镇禇垓、车楼和北盐厂村任“第一书记”,2014年4月期满,本该回到条件优越的省城,可他们却申请了留任。两年来,他们抓党建,促脱贫,硬化道路,升级电网、安装路灯、通自来水,发展种养殖项目,培养致富带头人,让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
  浇地有了“双保险”
  “现在,不管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是家庭妇女,只要一插卡就能浇地,方便多啦!要不是于书记,俺村再过20年也不一定能这样!”60多岁的禇垓村村民禇庆成兴奋地说。
  浇地曾经是禇垓村的一大难题,村里井少地多,又缺少配套,天一旱,村民心里就着急。
  “第一书记”于宏文帮包该村之后,修建了1800米的大型节水干渠,打了28眼机井,把6000多米电缆线埋到了每一个井口,完善了配套设施,实现了“河里有水河水浇,河里没水用井浇”的双保险,村民再也不为浇地发愁了。
  “原来村里只有11眼井,于书记帮包俺村之后新打了28眼。现在,40多亩地一眼井,再加上河渠配套,全村浇一遍地只需要一两天,以前要用十几天……”褚垓村党支部书记韩应春介绍说。
  为了增加贫困家庭收入,让村民有长期致富门路,于宏文争取资金购买了3.5万棵绿化苗木,让村民根据需求免费领取。“我们和苗木供应商签订了回购合同,苗木长到8公分左右时,他们按照市场价回收,预计1棵树苗能卖50多块钱。”于宏文说。
不出家门也能把钱赚
  北盐厂村曾是个落后村,该村“第一书记”孙承运一方面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探索群众脱贫致富途径,利用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师资优势,选派有条件的村民参加农业培训,培养村民致富能力。
  “俺家是盐厂村的,一个月能挣1500元。在家门口打工能照顾好孩子,比在外打工强多了!”在顺龙板业打工的张娜娜笑着说。
  据了解,为让留守妇女有就业门路,孙承运通过多方协调土地、资金等,让郓城县顺龙板业落户该村,吸收80多名劳动力就业。在他的帮扶下,北盐厂村养殖业发展迅速,由原来的6个养鸭大棚发展到36个,36个大棚每年也带动近百人家门口就业。
  “让百姓不出村就有活干,有钱赚,这是我们的帮扶目标之一。”孙承运说。
文化广场热闹了乡村
  “有了文化广场就是好,妇女们都盼着扭秧歌、跳广场舞,谁还有心思吵架斗嘴啊!”车楼村妇女主任边田笑着说。
  三个月前,该村广场处还是一片深坑,为了让村民有健身场所,“第一书记”吴兴怀筹集资金,从去年秋开始雇挖掘机,用土和碴石把坑垫平,又铺上了彩砖,建起了百姓大舞台。夜幕降临,村民在此娱乐健身,异常热闹。
  为了让村庄美化、绿化,吴兴怀为车楼村铺设了2.4公里的环村公路,主街道两侧全部种上了绿化树,沿街墙上粉刷了新《二十四孝》图,“善行义举榜”让村里的好媳妇、好婆婆等模范带头人上榜,成为全体村民学习的典型。以“倡导新农村、新生活”、“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等为题进行了专题讲座。
  如今,在车楼村转一转,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掩映着整洁的街道,壁画装点着新粉刷的墙面。村支书边兆兴骄傲地说:“城市里有城中村,俺村里有‘文化城’,一点不比城里差!”
  “只有与群众打成一片,时刻把百姓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才能不辱使命,才能对得起百姓对我们的期望。”“第一书记“于宏文、吴兴怀、孙承运用行动印证了对百姓的情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