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区下洼镇北陈村书记赵建光荣获2015全国劳模
20多年如一日带领枣农致富
2015年04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已经53岁的沾化区下洼镇北陈村书记赵建光,20多年来担任村里的书记,不断带领村民在冬枣上改革创新,刷新一个又一个的成绩,给村民带来实惠。虽然已过半百,但是为了沾化冬枣的未来和村民的福祉,仍然到处学习考察。2013年成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如今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赵建光说,荣誉加身的背后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冬枣是村民的支柱产业,不能让百姓丢了饭碗。
  沾化区下洼镇北陈村书记赵建光。
  本报记者 谭正正 
     王晓霜
  成立首家冬枣合作社
  用赵建光的话说,冬枣是当地人民支柱产业,百姓的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此,下洼镇北陈村依靠冬枣发了家,但是村民各管各的,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为了眼前利益急功近利,往往只关注冬枣的产量而不看重质量。赵建光说,在村民的眼中,利用膨化剂将冬枣的个头变大,就能增加冬枣的产量,然而这不是长久之计,不走专业规范化路子,冬枣的道路就会越走越窄。
  2004年赵建光就带领村民开始尝试标准化生产,虽然个头变小了,但是冬枣的口感更加自然和好吃,冬枣的品质得到了提升。2008年山东省农业厅在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举办了培训班,鼓励成立合作社,这让赵建光有了创办冬枣合作社的想法,年底在赵建光的带领下,下洼镇北陈村成立了“沾化北陈冬枣植保专业合作社”。
  赵建光说,这是沾化第一家冬枣合作社,北陈村有1376口人,2300亩土地,其中56户村民和100亩土地参与到合作社中,采取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包装、统一市场销售。2009年,合作社扩大了将近一倍。2010年,很多地方学习赵建光建立冬枣合作社的模式,他门村的合作社也被评为了“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苦劝村民疏密间伐
  随着冬枣受益的体现,人们开始扩大种植面积,为了增加产量,一亩地能植500棵冬枣树。赵建光说,这样的做法让沾化冬枣品质下降了,沾化冬枣作为一个产业如果想长久的发展下去,不能靠数量,而只能靠质量赢市场、靠品质求生存,目光要放长远。考虑到冬枣树的成长、透风、透光、养分、水分、机械作业等一亩地56棵冬枣树最合适。
  赵建光告诉记者,如果密度太高,病虫害就会增加,村民开始就会用除草剂,这样就会使产量降低质量下降,进入恶性循环的模式,而且人在里面作业也会被划伤,要想提高冬枣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过密冬枣园树木进行间伐。但是农户只能看到眼前利益,一味追求产量,间伐工作进展很难。“正是忙时候,白天都干活没空,晚上我们村里的党员、干部就到老百姓家里做工作,跟他们讲好处、讲品质,跑个3到5次很正常。”得到村民的支持和理解后,通过疏密间伐来限产提质的目的得到了实现。北陈村代表下洼镇作为全县间伐的现场观摩点,接受了市、县的现场观摩。
生产纯天然有机冬枣
  从一开始成立合作社到如今枣农生活奔小康,赵建光在村民心中就是“财神爷”。思想开朗、看得远、看得准是村民们对赵建光的评价,从成立合作社,到培养沾冬2号,从疏密间伐到延长冬枣产业链条,每一个想法都坚持搞下来,而且都成功了,这让村民们不得不佩服。对于下一步冬枣该怎么发展,赵建光认为,冬枣要走产业化的路子,瞄准高端市场,发展高效产业,生产纯天然的有机冬枣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在台湾有一种生物制剂非常绿色、健康,人直接拿来喝都没问题。”赵建光说,虽说现在的冬枣不打有害的农药,但还达不到完全“有机”的标准。如果用台湾的那种可以饮用的生物制剂,不仅冬枣长得好、绿色健康,也会对牙龈出血有抑制作用。“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打造有机冬枣,争取在未来2—3年内达到有机化。”
“五一”特别报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