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 书可传情
2015年05月0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书法家王元军先生印象
□王元军
▲韦应物诗《滁州西涧》
1965年生于山东莱西。1998年毕业于北京师大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9年,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所做博士后,后留书法所任教至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六朝书法与文化》、《怀素评传》、《汉代书刻文化研究》、《唐代书法与文化》等专著五部。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等单位收藏。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教育委员会秘书长。
20世纪80年代,欧阳中石先生首开我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元军教授,作为欧阳中石先生培养出来的我国第一个书法专业博士后,文载道,墨传情,展现了他沉静外表下富有激情的内心世界,也折射出了其深厚的文化内蕴和书学修为。
王元军1965年出生于山东莱西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受家庭的影响,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本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使其初步领略了书法艺术带来的乐趣,他反复临写,并由此踏上了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之路。从历史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到中国的第一个书法专业博士后,王元军倘佯在中国文化的河流之中,“贪婪”地汲取传统的智慧,逐渐领悟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懂得了书法艺术的生命与魅力。
虔诚之心体味书法魅力
王元军的书法,有三个主要特点:厚重沉实,清雅沉静,自由多变。他为人淳朴厚重,待人接物,直率豪爽,古道热肠,他博学多识,长年的读史、治史、学术研究,让他的作品散发出一种厚重纯朴,盎然古意。王元军长年临摹王羲之、米芾等大家书帖,大家作品中所独有的醇和雅正静穆之气也深刻的影响了他。他临帖极为细致,节奏、疏密、黑白、姿态都十分看重,细腻到位,用笔清晰,形神兼备。这种毫不含糊的性格,也为他的作品带来了一种特有的透亮感和清雅之气。此外,王元军的书风每隔一个时期就会有所变化,他每一阶段都极为认真地研习法帖,以他惯有而专业的研究态度,细致、周到、清晰地分析范本,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范本的要领,得其神髓并能自由运用。这除了显现出他很高的学习、运用能力,也折射出了他率真、随意、不断求新求变的真性情。
在书法世界中,王元军不断探索古代书法艺术的精妙和理念,力求再现书法的魅力。他的一些理念也颇有新意。如:他认为书法不能没有技巧,没有技巧的所谓书法,等于人人可为“书家”,是“自欺”,也是“欺人”;书法又不能没有意境、想法,缺乏追求的书法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所以,有些作品不起眼,却有味道,有些作品形势很丰富,技巧过人,但是却不能打动人。他学养很高但很谦虚,他曾写道:“人生短暂,欲以有限之生命求得无限之学,何人能及?书为小道,穷一生之力所能得者,亦不过一小技之胜耳。吾胸无大志,既无野心傲视古今,又不敢奢望以一小技流芳万古。但求以一虔诚之心,师先贤之余墨,追前哲之智慧,味前代之文化,此亦足以快慰吾心矣。”
《汉代书刻文化研究》
成理论研究里程碑
除了书写,王元军也不断梳理史料,进行理论研究,阐释传统文化的根源,揭示中国书法与文化的关系。其研究并编撰的学术著作《汉代书刻文化研究》在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荣获理论奖一等奖。
《汉代书刻文化研究》是王元军于1999年随欧阳中石先生做博士后时的研究项目,这是一部用文化的眼光全面阐释汉代书迹时代特点成因的学术著作。王元军通过汉代书法的风格、管文书制度对于书写的约定、汉代简牍的书写、碑石书刻考察、汉人生活中的装饰性书刻、道教书迹与文化几个方面,向人们展示了汉代书迹与当时社会历史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和人文环境等相互之间因果互动的关系。王元军的老师欧阳中石先生为此书作序,他评价道:“元军自1999年从我作博士后的研究项目,商定选取《汉代书刻文化研究》作为研究课题。我知道他对于书法文化研究有素,博士论文《六朝书法与文化》已深得各方面的称许,再上溯及汉,效果良好可卜。至2001年该项目结题,专家已极为褒赞,资料翔实,补足扩大,很能表明了他耙梳之密,整理之审慎,识点高而思维清晰。”
的确,《汉代书刻文化研究》既有对宏观问题的全面把握能力,也不乏细致的文献学考察。它不仅对于汉代书迹研究作了诸多建树和突破,其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王元军的既有成果、研究态度和研究视角,这些均是当代学书者可以学习、借鉴的宝贵财富。 (贾佳)
▲池北偶谈一则
▲自作诗一首《咏春》
▲郑谷诗《野步》
▲韩偓诗《春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