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栽花”与“无心插柳”(上)
2015年05月0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王德志
《增广贤文》里有这样的两句话,叫作,“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此话大意是:人们往往刻意用心去追求的事情或东西却得不到;而不经意间,未去刻意强求的事,却往往成了。这不由让人想起宋人夏元鼎的《绝句》:“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看似南辕北辙的事,其实揭示了一条哲理,这就是做事要按照事物的本质规律行事,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则往往会适得其反。书法艺术也不例外,这涉及到审美心胸的问题。
所谓“审美心胸”,是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应该具有的主观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突出表现在诸如虚静、超脱、物化和神游等。这与老庄哲学与佛教文化都有关联。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览”的思想。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澄明,才能本然地去观照体察大千世界。庄子也提出“心斋”与“坐忘”,后来人们把这一思想引入到绘画、书法、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佛教文化如《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照见五蕴皆空”,不生执着,而离四相,远离颠倒梦想,证得清净世界的思想,都强调不要执着,让心灵进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地,这与艺术审美上的超功利的审美心胸是契合相通的。庄子讲“虚室生白”,如果一个书家的思想被七情六欲包裹得严严实实,他的思维就会板滞,心手就会不畅,也就无法创作出好的作品。因此,宋代的苏东坡提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苏东坡的这一书法创作上的美学命题,可谓是无上法门。而这样的审美心胸,并不是容易成就的。东坡有诗句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在世,七情六欲,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无时无刻不萦绕于人的脑海,世俗之人要摆脱世俗,诚是难哉。唯其难,破此难者方谓高人。
(本文作者系烟台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德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