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作坊的生产环境令人担忧。 本报记者 李运恒 摄
本报5月4日讯(记者 王丽丽) 没有任何的生产经营许可、生产人员无健康证,简易民房内就能日产千余斤豆腐。细菌超标、食品添加剂超标以及添加违禁成分等都是很作坊生产出的豆腐可能存在的问题,而这些豆腐几乎都通过集贸市场、饭店等,流向了市民餐桌。
4日,记者随同滨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东监管所和梁才监管所工作人员来到位于黄河十二路东海一路附近的梁才街道办事处东赵村。据反映,该处的一简陋院落就是豆腐作坊的加工窝点。远远见有人过来,作坊大门立马被关闭。10多分钟后,经监管所工作人员多方做工作,门才被打开。
记者注意到,生产豆腐的车间是一个十多平米的简陋平房。豆腐生产器具较混乱地散落,房间内两个做豆腐用的水缸外侧沾满了已经风干的豆腐渣。现场记者并未见到任何消毒设备。在“生产车间”东侧,是用来存储大豆的库房,大豆散落一地。
经工作人员盘查,该生产窝点没有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流通许可证以及营业执照,生产者健康证等基本证件也不具备。“很明显的为黑作坊。”
据该生产点一夏姓年轻人介绍,从2009年开始,他们一家人就已租住此地做豆腐往外销售,至今已有五六年时间。据负责人反映,冬天一般每天消耗400斤大豆,夏天一般每天消耗大豆240斤。每天的销售收入也因豆腐产量不同有所增减,正常冬天大约每天能卖1800元,夏天则相对较少,每天的销售额能到1100元左右。生产的豆腐主要销往了集贸市场以及部分饭店。
据记者了解,该作坊属于“一家全员”式参与,夏姓年轻人为豆腐生产点负责人,主要负责日常豆腐零售,其哥哥负责豆腐对外批发,父亲则负责在家做豆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