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山洞中设立着倾斜仪,利用连通器的原理,记录地壳的倾斜运动。 本报记者 韩笑 摄
基准站通过卫星定位,获知地壳位移方向。
本报记者 韩笑 摄
尼泊尔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地震发生时,我省地震部门是如何进行地震监测的?10日,省地震监测中心台将首次向社会开放。6日,记者探访了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技园区,揭开省地震监测中心台的神秘面纱。
本报记者 韩笑 实习生 刘腾飞
为减少外界干扰,山内挖出观测山洞
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技园区内有一座小山,山的底部有一个山洞,这个神秘的山洞便是地震监测仪的主要观测场地。
“我们历时16个月,将观测山洞打通、建成。建造这个山洞,是为了避免和减少外界环境对观测仪器的影响,让仪器尽可能精准地进行工作。”工作人员介绍。
记者了解到,观测山洞覆盖厚度达14米,长181米,呈T形分布,子洞室14个,密封门25个,山洞保持恒温恒湿的状态,常年17℃-18℃,工作人员平时也不会经常进入。
6日上午,打开一道道封闭的门,记者随工作人员进入山洞。14间子洞室里独立放置着监测设备,在其中的一间洞室内,一台强震仪正在运行中。“一旦有5级以上强烈地震,仪器就会被自动触发,将地震情况记录下来。”工作人员介绍。
山洞深处有一套埋在地下的倾斜仪,约五六米长。当地壳发生倾斜变化,水管中的水就会随之上下升降,水位浮动的数值传输给接收器,从而得到地壳运动中上下变化的数据。
封闭观测房抗干扰,可测微弱地应力
从山洞出来,记者又爬上了半山腰,这里有个“钻孔应变观测房”。封闭的观测房内放着数据采集仪器,在距离观测房几米外,有两口方形的井。“这两口井内的钻孔深达地下133米,钻孔应变仪器探头安装在底部。能够降低地面干扰,在岩石深部探测微弱的地应力变化。”工作人员介绍。
据了解,此仪器在地震预报中有很好的前兆地震震例,属于可以在地震到来前一段时间内监测到周围变化,然后为地震分析提供数据材料。
顺着山腰继续往上,一座类似汉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的建筑物映入眼帘。“这并不是一件普通观赏物,它其实是一个观测设备。”工作人员介绍。
据了解,这座造型独特的建筑物其实是GNSS基准站,它由天线、观测墩以及接收机三部分组成。观测墩通过天线接收卫星信号,从而实现超级精确的定位,得知地壳往哪个方向移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