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入党志愿表”
2015年05月0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张同贵
我的父亲张化山,1920年出生在潍坊寒亭区高里街道河南村的一个下中农家庭。解放前,村里一直有地下党活动,群众斗争基础深厚。受影响,父亲1942年参加了农会;1946年10月参军,在渤海军区警卫营当战士,多次立功受奖,次年2月19日入党。后因病退伍,陈毅司令员等首长签发了证书。回乡后,担任过村支部书记、乡长等。
父亲在部队,一旦来了“文字战斗”任务,真比攻山头夺城池还难。他追求进步,要求入党,但现学现识的字还不足以填表,填写入党志愿表时好不容易请到一位仅念过三年小学的文书代笔。填完后上交却被退了回来,原来在“文化程度”栏里把“文盲”俩字写成了“文忙”。这表关系到一个人的政治生命,万万不能有错字,而且不能涂改。父亲只得辗转找人重新代填,4天后批复“准予入党,候补期从2月23—9月23日”。自然而然,父亲就把退回的表格当作个人收藏了。时不时拿出来,省察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栏里填写的“为了为人民服务到底”、“对目前政治形势有什么意见”栏里“对目前形势不惧怕”,来鼓舞自己的革命斗志。
95岁的父亲一生艰苦朴素,只讲奉献,不求待遇,住的还是祖传百年的土屋,谢绝我请他住到新瓦房的请求,他说:“我的门口过梁上能钉‘共产党员户’的铁牌子,你的是水泥墙,钉不上。这土屋土炕就不赖,照样能睡到天明……”父亲朴素无华的话语让我明白,父亲厮守旧屋,是和他神圣的“入党志愿表”有着解不开的情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