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宫:崂山道家历史文化的瑰宝
2015年05月0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大通宫一角
历史悠久、古迹荟萃的巍巍崂山,人文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道家方士在此活动,并很快波及到崂山周边。毗邻崂山的青岛城阳地区在其蓬勃发展的道学理论熏陶下,修建了许多道家的修道场所。
位于城阳村西北、墨水河西岸高埠处的大通宫(俗称石桥庙),尊奉道教。建有庙宇两座,东西排列:东为青霄宫,西为玉皇阁,占地约11亩。明万历版《莱州府志》卷四载有:“玉皇阁在县治南三十里”。始建年代不详,民间传说为唐代所建,袁天罡与李淳风选址。
袁天罡、李淳风在唐代确有其人。袁天罡为成都人,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李淳风岐州雍县人,精通天文历法,著有《法象志》。他们二人是否到过城阳,未见史籍记载。但石桥庙所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东临墨水河曰“青龙”;西依高埠石崮称“白虎”;前靠岩石为“朱雀”;后傍丘陵应“玄武”,而庙宇设在其中心位置。世人皆谓其风水宝地,因此,数百年来香火不断。
玉皇阁建有殿堂三座,南北排列,均系砖木结构。正殿是传统的宫殿式建筑,斗拱飞檐,下有石柱四根。殿宇上盖青色小瓦,脊上设有俗称天狗、飞龙、神上神等饰物。院内植有银杏、古柏数株。正殿名玉皇殿,祀“昊天金厥至尊玉皇大帝”,其前左侧立有雷公,人面鹰嘴,怒目圆睁,面色青紫;左侧有电母,系女神,双手捧明镜一面,身披彩带,首梳发髻。
清顺治五年(1648年),官府在今属即墨马山境内修建了道观平安殿。玉皇阁成为其所管辖的二十座寺院之一,更名为大通宫(即民间俗称的石桥庙)。后屡有盛衰。
据《莱州府志》记载:玉皇阁是当时即墨南乡著名景观之一,其建筑规模与盛况在《崂山黄石宫下院不其观记》碑文中有过详细记述。碑文由明朝进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黄嘉善于明崇祯初年所撰,该石碑于1989年在今城阳区正阳路西端北侧出土。碑文中所说的玉皇阁即今天的大通宫!
1938年日本侵占灵山后,禁止民众进香赴会,香火冷清。1939年,以城阳振华橡胶厂股东牛席珍、著名中医袁纲伦、京口地方绅士任知范等人为会首,开始筹措将灵山老母庙迁至城阳石桥村另建,并开始募捐筹款。今城阳、即墨、胶州、青岛的民众、商贾及山东省内外人士捐款者甚众,其数额从1元至500元(大洋)不等。1940年建成后位于玉皇阁东侧,定名为“青霄宫”,并在山门外立石碑二通,记建庙始末及捐款人姓名、数额等。
青霄宫的宫体结构及格式与玉皇阁略同。院中有砖砌香炉一座,东西各有廊坊一处,共8间。东廊坊设有问讯处,解答抽签事宜,同时兼为袁纲伦诊脉处。正殿南端西部设有钟(在东)鼓(在西)楼各一座,高二层,约七八米,有石阶可登。钟鼓楼之间为山门,山门外有一旗杆,民国二十九年岁次庚辰夏四月十五日(1940年5月21日),举行开光仪式并开办首届四月庙会,民间称为“老母庙会”。玉皇阁与青霄宫自建庙之后,每年均开办“老母庙会”与“石桥庙会”,各地善男信女入庙烧香、祈福者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笔者翻阅由青岛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编纂的《崂山的传说》一书时发现,书中第47页曾有过“石桥庙位于崂山城阳北二里,今已废”的记载……
为发扬和传承城阳历史文化,2000年10月,城阳城子村提出通过多方筹集资金的方式修复大通宫的计划。2006年6月1日上午,有着1400年历史的大通宫经过修复与重建,终于落成并举行隆重的神像开光仪式。
如今,这座饱经沧桑、历尽风雨后得以重生的千年古庙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弘扬城阳地区古文化的历史见证和宝贵资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