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恩浩成滨州技师学院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典例案例
弱听技校生挑起公司技术创新“大梁”
2015年05月0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近日,滨州技师学院宣传部在征集采访学院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案例时,发掘到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毕业生。说他不寻常,是因为这个孩子在十几岁的时候得了一种怪病,使他的听力逐渐下降近乎于丧失。但他却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就业后担起公司业务技术创新的“大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的名字叫朱恩浩。
听力障碍走进技师学院
苦心钻研终获成就
生病后的朱恩浩由于听力障碍无法正常与人交流,父母带着朱恩浩四处求医无效。他的学习成绩也一路下滑,勉勉强强读完了初中。万般无奈之下父母把朱恩浩送进了滨州市技师学院,只盼着他能学一门技术今后好在社会上生存。谁知,就是这一决定竟成为了朱恩浩人生的重大转折。
乐观的他在学校苦练本领、重拾自信。“我知道听力是我的短板,这是我无法左右的,那我就努力把其他方面变成我的长板。”朱恩浩乐观地说。他的班主任王玮波老师也对他记忆深刻。“朱恩浩到哪都带着纸笔,学习、操作中遇到问题立刻就记下来,然后向老师一点点问清楚。老师们对他也格外照顾,上课时都特意提高音量生怕他听不清耽误了课程。也许正是因为听力不好,外界对他的影响很少,朱恩浩学习的时候心无旁鹭,反而把缺陷变成了优势。”王玮波说。
朱恩浩是吕波老师带着参加大赛的第一批学生,在班主任推荐的8个人里,吕波一眼就看中了这个爱钻研、肯用功、能吃苦的小伙子。实训车间里机器声非常嘈杂,集体辅导时朱恩浩根本听不见,吕波每次上课都要手把手单独给他示范辅导。打手势、看口型、写在纸上,这都是他们交流的方式。朱恩浩又特别认真,训练紧张的时候和老师们练到晚上十点是家常便饭,他练到多晚老师们就陪到多晚。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朱恩浩参加滨州市“铁雄杯”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全市第一名;同年,参加全国第三届奥林匹克数控大赛取得山东省高级组数控车第一名,并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比赛取得第十五名的好成绩,而这是当时山东省参加全国数控大赛历史最好成绩。到毕业时,朱恩浩凭着自己一身过硬的技术和耀眼的荣誉,多家企业向他投来了“橄榄枝”。而好学的他并不满足于现状,又跑到青岛科技大学学习了半年的机械设计。
走进企业踏实创新
8项设计获专利
今年是朱恩浩加入山东伊特诺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的第六个年头了。企业主要生产肉类分割设备。当前生产这种设备的市场份额大多被日本和德国等外企占领。国内生产这种设备的企业主要靠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份额。
朱恩浩刚到公司的时候,在车间从事机械车床加工工作,但是他觉得自己在参加完大赛之后对机械加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想要在机械设计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工作两个月之后,他主动找到公司领导,展示了他自己设计的机床切削液导向槽机构、刀具放置器两个小发明。公司领导大为惊奇,马上同意让他进入了技术部,协助总工程师做基本工作。通过不断摸索学习,他逐渐开始参与设计工作。
在技师学院大量的实践操作帮助朱恩浩已经熟知了机床、焊工、钳工等工种的工艺问题,这使他做起设计来也更得心应手。“我在做设计前要先考虑工艺性和实用性的问题,零件到组装的时候咋好用,焊接变形多少,我心里都有个算盘。车加工的工艺方案我都给工人写下来,先做哪里注意什么,工人操作一步步按我写的来,零件做出来基本就没有误差。”朱恩浩感恩地说:“我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老师的培养,如果我自己的努力是100分,那么老师们对我的付出达到了200分。”
目前,公司90%的发明设计以及设备的改造是由朱恩浩参与或主导的,其中还有8项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他还带过两个徒弟,一个本科生,两个专科生,对此他说作为技校生,很是自豪。
朱恩浩说,现在的年轻人缺乏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做事三分钟热度,很容易跳槽,这样并不利于个人成长。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只有这样才能有出色的工作成绩。对于工作,他说机械方面越深入难度越大,越想钻研,懂的东西越多,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就越能发现工作的乐趣。命运的不公没有将他打败,反而通过打磨折射出了钻石般璀璨的光芒,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本报通讯员 杨玉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