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参加海葬公祭的逝者家属将逝者骨灰和鲜花撒入海中。 本报记者 吕奇 摄
本报烟台5月18日讯(记者 孙淑玉 实习生 孟昱彤) 近年来,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海葬等生态葬法逐渐被市民接受。18日上午,由烟台市民政局委托,芝罘区殡仪馆承办的首次海葬公祭在烟大东门附近举行公祭仪式。活动分为两天,256名逝者将魂归大海,其中年龄最大逝者为96岁。
早上6点左右,大部分逝者家属已赶到现场,排队领取骨灰和祭祀鲜花。7点半左右,首批参与海葬的逝者家属登船,将鲜花瓣与骨灰一起撒到指定海域,完成海葬公祭。
上午8点左右,家住牟平区的双胞胎姐妹孙丽、孙静陪同母亲前来为故去的父亲举行骨灰撒海活动。孙丽称,因家住得离海边较近,想父亲时就可以和大海说说话,选择海葬的方式更方便祭祀,今后自己也会选择海葬的方式。
为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芝罘区殡仪馆工作人员提前为家属准备了鲜花瓣与骨灰。凡烟台市户籍的逝者均可报名参加,亲属参加骨灰撒海活动4人以内全免费。
本次海葬活动最终选定的地点在崆峒岛东南海域,活动时间分为18日、19日两天,每天分四个批次进行。
据悉,4月1日起免费骨灰撒海活动接受报名,此次共有256名逝者亲属报名,参加海葬公祭的年龄最大逝者为96岁,年龄最小者为10岁,其中未成年逝者共有4名。5月15日,报名参加海葬的亲属陆续来到芝罘区殡仪馆,领取了海葬证书并且更换了纸质骨灰盒,为海葬做准备。
“在我的记忆中,烟台第一例海葬应该是在1997年。”烟台东顺海葬服务中心董事长倪东说,环保又经济的海葬逐渐被市民接受。
为保障海葬公祭顺利举行,去年年底,烟台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便着手准备,考虑到逝者亲属情绪波动较大,活动现场安排了急救人员。
烟台市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称,今后将根据市民需要增加免费海葬活动的次数,预计每年将举办2—3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