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计划每年推2-3场免费海葬
256位逝者长眠于崆峒岛东南海域
2015年05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孙淑玉 实习生 孟昱彤

  近年来,随着市民环保意识提高,海葬等生态葬方式逐渐被市民接受。18日早上6点半,烟台市民政部门组织第一、二批次的逝者亲属到达烟大东门,举行庄重肃穆的公祭仪式,拉开了烟台首届海葬公祭的序幕。活动分18日、19日两天进行,地点选在崆峒岛东南海域,256名逝者将魂归大海。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称,今后将根据市民需要增加免费海葬活动的次数,预计每年办2-3次。
现场  骨灰撒海,亲人寄哀思
  18日上午,由烟台市民政局委托、芝罘区殡仪馆承办的首届海葬公祭在烟大东门附近举行了公祭仪式,第一、二批次逝者家属赶赴现场领取骨灰盒,等待海葬。为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工作人员提前准备好了鲜花瓣,并免费提供手套。
  18日早上7点半,首批逝者家属登船,将鲜花瓣和骨灰一起撒到了崆峒岛东南海域。不少家属还自带鲜花和逝者生前喜爱的吃食、饮品,同骨灰一起撒向了大海。期间不少逝者亲属哭红了眼睛,注视着海面久久不愿离开。
  自4月1日起,免费骨灰撒海活动便开始接受报名,共有256名逝者亲属报名,参加海葬公祭的最年长逝者为96岁,年龄最小逝者为10岁,其中未成年逝者共有4名。本次活动分18日、19日两天进行,每天分四个批次,随行家属将有800余名。
  “在我的记忆中,烟台第一例海葬应该是在1997年。”烟台唯一一家提供海葬服务的东顺海葬服务中心董事长倪东告诉记者,从最初服务队成立之初不到50人进行海葬,到现在增加了近1450人,环保又经济的海葬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
年轻人易接受新事物 “想父亲了就对着大海说说话”
  3年前,孙丽和孙静两姐妹的父亲因酒精中毒去世,留给家人无尽的思念。父亲的骨灰存放在骨灰堂中,距离让祭祀变得麻烦起来。从报纸上看到海葬公祭活动后,孙丽姐妹俩和母亲商量后立即报了名,于4月28日到芝罘区殡仪馆领取了海葬证书,并更换了纸质骨灰盒。
  18日上午8点左右,家住牟平的双胞胎姐妹花孙丽、孙静陪同母亲为故去的父亲举行骨灰撒海活动。热衷公益、对新事物接受程度高的孙丽称,选择海葬更方便祭祀。
  “这样反而觉得隔父亲更近了,想他了就到海边看看。”孙丽说,自己家住得离海近,平时到海边玩就可以对着大海跟父亲说说话,让她觉得更亲近了。
  孙丽称,自己身故之后也会选择海葬的方式,方便后人祭祀。
老年人也逐渐认同 “海葬很文明,我女儿肯定喜欢”
  近年来,海葬逐渐成为生态葬的新宠。除了年轻人,不少老年人也逐渐接受这种文明、环保的丧葬方式,选择让亲属魂归大海。活动现场,不少老年人手捧骨灰盒,等待骨灰撒海。
  18日早上6点左右,和丈夫、儿子一起排队为女儿领取骨灰后,70岁的刘女士在公祭现场来回走动,强忍着不让眼泪流出来。
  “海葬很文明,我女儿肯定喜欢。”女儿因病去世18年了,刘女士的思念始终不变,每每提起总忍不住落泪。选择以海葬方式让女儿魂归大海,让她觉得文明、体面,更符合女儿生前的心愿和气质。
  活动现场,年近花甲的李女士也将已故多年的双亲的骨灰撒向了大海。李女士称,老父亲曾参加过抗日和解放战争,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较高,曾立下遗嘱要选择海葬的方式故去。遵从老人遗愿,李女士和姐姐早早赶赴现场准备。
  “我们以后也会选择海葬,让孩子在哪里都可以祭祀。”李女士说,重要的是生前好好孝顺老人,逝去之后她愿意魂归大海,方便儿女祭祀。
部门  今后将增加公益海葬次数
  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称,今后将根据市民需要增加免费海葬活动的次数,预计每年将举办2-3次。
  “海葬公祭活动会坚持搞下去,根据季节和市民需求,可能逐步增加到每年举行2-3次。”市民政局副局长周喜讯称,在服务烟台市民之外,今后还将进一步推进海葬服务,为更多外地人提供便利,解决“殡葬暴利”等问题。
  市民政局工作人员称,今后还将推进公益性墓地建设,大力推进文明、环保的祭祀方式。
  据介绍,为保障此次海葬公祭顺利举行,自去年年底,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开始便着手准备。海葬公祭活动前,工作人员先后三次上船摸底,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备案。此外,担心逝者亲属情绪波动较大,急救人员现场随时待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