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旅游 健康生活
热烈庆祝2015年“中国旅游日”
2015年05月1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旅游日,是国务院于2011年批准的非法定节假日。该节日起源于2001年5月19日,浙江宁海人麻绍勤以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的名义,向社会发出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倡议,建议《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了要设立“中国旅游日”的要求。2009年12月4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了设立“中国旅游日”的相关工作。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中国旅游日”的形象宣传口号是:爱旅游、爱生活,而每一年的“中国旅游日”都有特定的活动主题。
2015年“中国旅游日”活动主题为“文明旅游、健康生活”。在游客层面,突出旅游作为新的生活方式已融入人民生活,在旅游中人们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认识发现新世界;在行业层面,体现旅游业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常态,发挥其在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
中国旅游日的设立,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也是加速推进大众旅游发展的一个强烈信号,有利于激发全市人民群众关注和参与旅游活动的热情,普及旅游知识,培育旅游意识,丰富百姓生活,营造“人人关心旅游、人人热爱旅游”的良好氛围,让市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让旅游真正深入人心、惠及民生,对提高旅游业的地位有着积极的意义。
枣庄旅游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枣庄旅游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乘势而上、顺势作为,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带动了服务业繁荣发展,促进了就业富民,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新路子,枣庄由旅游输出地转变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改变了我省“东热西冷”的旅游发展格局,“运河在这里重现”成为山东旅游六大名片之一。枣庄旅游已成为鲁南苏北区域旅游发展的龙头,成为我市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城市转型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全市A级景区共有41家,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1家、3A景区14家;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全市四星级酒店6家,三星级酒店13家;全市旅行社(分社)78家。201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00.81万人次,居全省第13位,同比增长10.23%;旅游综合收入127.4亿元,居全省第11位,同比增长14.13%,旅游总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5位。
围绕提升旅游品质,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2014年全市重点在建旅游项目54个,总投资467.2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7.7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04.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6.37%。重建的台儿庄古城,现已成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被美国CNN推荐为“中国最美水乡”,现已纳入山东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重点建设项目;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市首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填补了我市旅游度假区建设空白。总投资100亿元的滕州微山湖古镇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总投资8.6亿元的山亭翼云石头部落一期完工并正式运营。冠世榴园景区5A提升规划基本完成,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展开。抱犊崮-熊耳山5A级景区整合提升规划正加快编制。民国影视城、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盈泰温泉、东方怡源温泉度假村、汉诺庄园、仙坛山温泉小镇等景区提档升级。
围绕全域化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全域化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市政府出台了全域乡村旅游工作实施方案,并列支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依托全域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实施了“一园五点三镇”建设。目前,规划建设了11处旅游驿站或游客中心,环城市乡村旅游游憩带打造初具规模。全市共培育了运河人家、榴园人家、山乡人家、湿地渔家、森林人家等五大乡村旅游品牌。2013年,枣庄市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市。枣庄“一园三镇五点”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发展乡村旅游基础牢固、优势突出、前景广阔。
围绕打造旅游品牌,不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参加全省好客山东捆绑营销工作,在央视一套等媒体投放了全年电视广告宣传。大力开展2014年旅游品牌培育工程,对枣庄市旅游线路产品设计、特色街区、特色名店、旅游商品及设计进行了评选,评出枣庄旅游商品及设计创新金奖2个、银奖5个、铜奖10个、优秀奖15个;枣庄“十佳”旅游线路10条、优秀线路10条;枣庄10条特色街区和100家特色名店。制定出台《2014年度枣庄市旅游奖励办法》,扎实推动旅游产品“两上线”工作,在“酷旅”网上线25条旅游产品。加入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旅游联盟并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深化,全市旅游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围绕完善旅游功能,全面提升服务承载能力。深入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全市旅游服务中心和游客咨询中心(点)的建设布局,以信息化建设平台为纽带,形成市、区、景区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全市以旅游道路提升工程为抓手,优化全市旅游交通体系,先后开通湿地红荷旅游路、莲青山旅游路、榴园旅游大道、抱犊崮旅游大道、环城市游憩绿道等多条旅游路、城市休闲路,开通至台儿庄古城、抱犊崮、滕州微山湖湿地等重点景区的BRT或快速公交专线,形成了畅通的旅游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高铁站枣庄旅游集散中心,在五区一市配套建设6个游客集散中心,形成广覆盖、网络化的游客服务体系
蓬勃发展中的乡村旅游
近年来,我市上下以全域发展为指导思想,全域化布局乡村旅游,以全域资源整合、全域规划引领、全域标准贯彻、全域宣传营销为抓手,加强设施建设,创新发展模式,扎实推进全市乡村旅游工作,“一园三镇五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3年被评为省乡村旅游示范市。目前,全市共有旅游强乡镇24个、特色村42个、国家级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1个(国家级6个)、采摘园62个(精品采摘园19个)、全市农家乐879家、好客人家农家乐285家,规模经营户双改538户;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镇2个,示范村2个,品牌示范点、示范户50余个。2014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190万人次,占全市接待总人次的70%;综合收入82.8亿元,占全市旅游综合收入的65%。
坚持政府主导,加强规划引领。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枣庄市全域乡村旅游工作实施方案》,主导开展了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分年度连续两年下达《枣庄市全域乡村旅游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对乡村旅游工作进行重点安排部署。市财政局、发改委、水利局、农业局、环保局等市直有关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在规划编制、项目建设、资金支持、人才培训等方面,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坚持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围绕“一园三镇五点”整体工作思路,以乡村旅游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点,创造良好的乡村旅游发展基础条件。以滨湖镇、榴园镇、北庄镇为重点,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特色小镇。把台儿庄古城、微山湖湿地和古镇、冠世榴园、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五点”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节点,引导乡村旅游资源向具备条件的重点镇、特色村集聚,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依托环城绿道建设,打造环城市乡村旅游游憩带。目前,已完成200公里的旅游绿道、11处旅游驿站和枣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环城游憩带初具规模。游憩带串联项目22个,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镇13个,村382个(旅游村124个),采摘、垂钓、运动、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单位324个,6个乡村旅游集中连片发展片区、7个旅游节会活动、8处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9家A级旅游景区、31个非A级景区、2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省级地质公园。
坚持强化标准,激发发展活力。贯彻落实乡村旅游标准化,积极推进“改厕改厨”工程,严格执行《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省级旅游强乡镇评定标准》、《旅游特色村评定标准》、《好客人家农家乐等级划分与评定》等标准规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活力。2013年、2014年全市两批“双改”验收合格538户。两批赴台学习培训乡村旅游带头人110人,全市累计培训乡村旅游人才3200人次,有力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坚持培育品牌,创新发展模式。全力培育运河人家、湿地渔家、石榴人家、山乡人家、森林人家等5大乡村旅游品牌。制定推出了评定标准、认定程序,并逐步实现了与好客人家农家乐并轨挂牌管理。全市乡村旅游品牌培育初具规模,也推动了发展模式的创新。如滕州市成立了滨湖湿地渔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山亭区成立了月亮湾湿地旅游合作社,探索“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实现了发展模式创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