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岚山公园谒拜周总理诗碑
2015年05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邓撰相
  诗中表达了周总理的情思:花开花落乃自然法则,但人应该在短促的一生中追求真理、有所作为,就像绽放的樱花那样绚烂。

  可能天公理解中国人对周恩来总理的痛悼之情的缘故吧,就在我们去京都岚山公园谒拜周总理诗碑时,天空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
  京都位于日本的西海岸,又叫“西京”。自公元794年至1868年曾经是日本的首都,有“千年古都”之称。城市建筑平整舒缓,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整个城市仿照唐朝中国长安的城市布局和风格而建,是中日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型,城市面貌至今保持完好。为了保护古都风韵,整座城市没有特别高大的建筑,多以三五层楼为主。在二战后期,京都是日本没有遭到轰炸的少数几座城市之一。其原因,据说是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为盟军圈定的一份必须保护的城市名单中,首先包括了京都。所以,京都那么多文物古迹经历了那样残酷的战争而能保存下来,梁思成先生功不可没。
  岚山公园因岚山而得名。春日的岚山一片翠绿,中间掺杂着霞云般的樱花,显得格外妖艳。细雨中,我们沿着大堰川前行百多米,向右一拐,攀上一陡坡,右侧即是周总理诗碑了。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渐渐走近,只见硕大的诗碑坐北向南,横卧在一个高台上面。碑石高2.4米,长约两米,近似半圆形。碑石取材于京都鞍马山的鞍马石,这种褐色石头坚硬无比,作为碑石刻字能延年而清晰。碑身矗立在大小石块堆砌的圆台上。碑上用中文刻着周总理的诗:
  雨中岚山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
  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
  真愈觉姣妍。
  碑文由时任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日友协会长廖承志书写,笔法凝重、流畅。诗碑的背面,刻录着周恩来总理诗碑筹建委员会委员长吉村孙三郎、京都府知事、京都市市长和十几个日中友好团体的名字。诗碑左前方卧有一块刻有日文的小碑石。导游向我们介绍说,上面记载着建立这座诗碑的缘由:“为了纪念一九七八年十月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并且为了表达京都人世世代代友好的心愿,在这渊源深远之地,建立伟大的人物周恩来总理的诗碑。”  
  伫立碑前,我思绪奔腾,不由地缅怀起一代伟人的历史足迹来。
  1917年9月,19岁的周恩来面对当时苦难深重的祖国,为了寻求挽救国家危难、解除民生痛苦的真理,南开中学毕业后,便“大江歌罢掉头东”,毅然东渡留学日本。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周总理在日本一面参加留学生办的“新中会”,从事反对日本侵略的爱国活动,一面挤出时间,研究正在涌向东方的各种社会思潮,包括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等等。1919年1月,他在《社会问题研究》半月刊上比较系统地阅读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介绍文章,从迷惘中获得启示。从当年4月起,在最后半年时间里,他准备学习京都大学河上肇教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向京都大学提出了入学申请。此时,正处“五四”运动前夕,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改变决定,“返国图他兴”。清明节前夕,即4月5日,和马洗凡、杨扶青、张子纶(就读东京水产讲习所)等人与在京都帝国大学就读的于树德、安体诚等新中会的会员小聚,然后一起冒着小雨畅游了京都西郊著名的风景区——岚山公园,其间,即兴吟出了《雨中岚山》、《风雨岚山》、《游日本京都园山公园》等三首诗(第二天又写了一首《四次游园山公园》)。《雨中岚山》是其中的一首。诗中表达了周总理的情思:花开花落乃自然法则,但人应该在短促的一生中追求真理、有所作为,就像绽放的樱花那样绚烂。
  从日本回国后,周恩来便参加了“五四”运动,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终成一代伟人。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日本人民的敬重。1979年1月22日,为纪念周恩来总理,京都各日中友好团体和知名人士联合倡议,成立了“周恩来诗碑筹建委员会”。4月16日,诗碑建成。据资料记载,1979年4月16日,诗碑揭幕那天,《雨中岚山》抒怀问世整整六十年后,也正是樱花一年一度盛开如云的日子,日本各界人土不仅从京都,而且从北海道、东京,九州,神户、大阪、奈良、志贺等地远道赶来参加。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邓颖超同志也应邀率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访日,为周总理诗碑揭幕。随邓副委员长来访的全国人大访问团成员赵朴初写下“从此岚山留胜迹,弟兄相见更相亲”的诗句。从此,凡到岚山的中国人,都会来寻访这座诗碑。
  (本文作者为文史研究专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