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受“熊孩子”欺负怎么办?
面对校园暴力,学生要学会求助懂得自护
2015年05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珍梅
  因不堪被同学长期欺辱,胶州一名16岁初三男生跳楼轻生;就在前不久,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一小学干部竟然借用检查作业、背书这一点小权力勒索、欺辱同学,甚至逼同学吃屎喝尿;还有网络媒体报道了日前在晋江市某职业中专学校附近的巷子发生一起打架斗殴,造成1死2伤的悲剧;近期兰陵县某中学又发生一起多个女生群殴一女生事件……多起校园暴力事件让人不寒而栗。本应该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青少年,为何频繁在校园向自己的同学伸出暴力之手?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这些校园暴力,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亲情缺位或过度溺爱,都会导致孩子极端
  文明的殿堂,天真烂漫的孩子,当这些字眼与校园暴力联系起来时,让人痛心,让人心寒。尽管这类事件的发生,是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不过,在青岛50中心理老师李静看来,孩子的思想品行都与他受到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孩子的问题行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家庭教育或者亲子沟通方式的不恰当。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遭受的教养方式是暴力型的,那么很有可能他跟别人互动时把在家里的遭遇复制到自己的人际关系中去。”李静分析,皮鞭、棍棒或吼骂,不只会降低孩子的尊严,也会毁伤孩子的心灵。在大人面前孩子没有足够的力量抵抗。但他有可能会找一个自己的同龄群体中相对弱一些的同学发泄自己的愤怒。
  不过,父母的溺爱、孩子的叛逆,也会放纵、助长校园欺暴现象。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家庭里飞扬跋扈、目空一切,“老大”思维很自然地会延伸到校园生活。
  溺爱不可取,过分忽略也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家长若对孩子过分忽略,孩子会产生自我贬低情绪。”李静说,如果孩子认为自己是被忽略的,被冷淡的角色,那么他在遭遇别人的欺凌后,回家也不会说,而是忍气吞声,默默忍受。因为他觉得说了也不会引起家长的关注。这个时候孩子是缺少对家长足够的信任和依赖。
  “家庭教育的缺失的确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暴力文化对未成年人的腐蚀以及学校教育的不足也不可忽略。”鞍山路派出所“康龙温心工作室”民警、心理咨询师康龙认为,一个孩子从其有行为意识开始,到最终发生暴力或暴力犯罪,一般都要经过模糊、模仿和魔鬼三个阶段。模糊阶段时孩子自我意识不清晰,是非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当中,对错两方处于交锋状态。而一旦错误观念占据上风,就会发展到模仿阶段。这时的孩子开始在外界寻找支持自己错误观念的依据,一旦与那些诸如暴力文化的东西相连接,恶行就会成为孩子们的“教本”。孩子的“越轨”行动没有及时得到矫正或者惩戒,就很容易发展到“魔鬼”阶段。
亲子沟通要平等民主,学校要加强监管
  面对校园暴力,家庭、学校及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
  在家庭教育方面,李静认为,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平等、民主的沟通与互动方式,用良好的“言传身教”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如果孩子对父母是信任的,那么他会把发生在学校的事情跟家长沟通,有困难会向家长求助。这样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信息,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便于及时作出指导。”李静说,孩子若在学校遭遇欺凌,其求助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未成年阶段,孩子若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帮到自己,也能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
  至于施暴方或欺凌方,很大程度上,这些孩子与家长的互动沟通方式也是有问题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觉得不管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一方面有能力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知道如何与人建立一个比较和谐的互动模式。”
  不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家庭教育的到位,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监督管理以及社会的良好环境,同样很重要。
  内因心理学创始人管奎令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他认为,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时期的好奇心增强、性冲动、情绪异常都是因为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产生的,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学校应该教给青少年一些人际交往和冲突解决技能以及一些控制愤怒情绪的技巧。对于一些班干部而言,更是要懂得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管奎令说。
  “对于存在暴力倾向或者正对同学施以暴力的孩子,学校也应该有科学的惩戒机制。”李静说。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长期受欺负,是班干部,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学校的教育缺失及管理失范。
  康龙认为,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绝不能流于形式,司法部门要多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利用学生身边的案例教育学生,培养他们对法治的敬畏感。另一方面则要加强惩戒教育,要建立预警、发现、报告、处理和惩戒校园欺凌的体系。同样,社会也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铲除校园暴力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

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合力 帮被欺凌的“自卑生”恢复自信
  小杨是青岛一名初二年级男生。原本比较内向、腼腆的他,有一天突然将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去上学。在父母多次追问下,小杨说出了实情:原来他在学校厕所遇到同班体育班长的欺辱。这名体育班长让小杨喊他“爹”,遭到拒绝后体育班长在厕所掐住小杨的脖子,二人便互相厮打,被同学发现后告诉老师,两人被老师拉开并叫到办公室分别批评。然而,小杨被这位体育班长欺辱并非第一次。因自己本身就内向、“不合群”,多次被同学羞辱后,他更加自卑,从心底抵触学校、班级这个环境。
  无奈之下,小杨的父母向“康龙温心工作室”求助。工作室的“温心咨询三人组”接手了这个个案。康龙先对小杨的情况进行了解。在持续一个月的时间里,康龙与小杨进行谈心、聊天,并通过沙盘游戏对小杨进行心理治疗。与此同时,另外两名咨询师对接小杨的父母,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孩子到了被欺负到不想去上学的程度。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亲子沟通肯定也是有问题的。”不过,康龙说,这种问题的发生,也并非仅仅是家庭沟通问题。
  “温心咨询三人组”还到小杨的学校进行了校访。作为一个沟通桥梁,康龙将有关情况反映给了学校和班主任。班主任约谈了体育班长及其父母。随后班主任及几名同学一起到小杨的家里,将小杨劝回了学校。不过,尽管回到了班级,小杨还是极度抵触和不自信。在康龙和其他两位咨询师的策划下,班主任在班级开了一个以“团结·爱”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中,每个同学说出自己心中最想感谢的另外一名同学,随后还做了手拉手等游戏,班主任也精心设计了PPT讲义,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和人际沟通训练。温暖的氛围,感动了很多学生。
  没有了同学的欺辱,多了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小杨也逐步恢复了自信,回归校园。
家长进校提建议 学校当“宝”用
  家访、电话、短信,这些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家长对学校深入了解的需求了。从4月13日-5月13日,青岛15中为期30天的“家长开放月”备受家长青睐。一个月内共有500多名家长走进学校。期间,家长提出的希望周末开放教室,增设教学楼内流动阅读角等建议,被学校采纳。
  “这些是开放月期间,家长填写的‘建议记录表’,很多建议提得很好。我们整理后,提交给校长。”18日,青岛15中副校长石华军和两名老师在一间会议室里忙着整理。
  从4月13日-5月13日,青岛15中面向全校家长举行“开放月”活动,主动邀请、鼓励家长走进课堂听课、深入学校参观、与老师面对面沟通。据了解,在普通高中举办这么长时间、范围广的开放活动,并不多见。而事实证明,这种直观的开门办学方式也很受家长青睐。1个月内,共吸引500多名家长走进学校。
  “我很珍惜来学校的机会。学校组织的这次开放活动,不只停留在课堂观摩层次,而是让家长坐在教室里和孩子一起听课,参与课堂活动,甚至到食堂维持秩序,到图书馆整理图书,与老师面对面交谈,内容很实。”一名高二学生家长王先生在“家长建议记录表”上写道。同时,他还提出学校的教学楼内可多增设几个流动阅读角。每层走廊里老师与学生的谈心区域也可以适当增加。
  还有多位家长提出,希望学校周末可以开放教室,这样让有意向的同学可选择到学校自习。“在教室里自习,学习效率和氛围都比家里好。”一名高二学生家长赵俊宇建议。
  对于家长提出的这些意见和建议,校长孙睿已经把他们当成“宝”。“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宝贵资料,里面很多建议提得很好,我们将逐步采纳。”孙睿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搭建好家校沟通的桥梁,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状况,对学校办学提建议。而通过开放月活动,家长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学校的成长足迹,和教师一起引导孩子的发展方向。“开门办学”不止于“开放月”。平时任何时候家长想来校沟通,都可以提前预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