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里钻出“土豪”
“中国科学家首富”李登海创业背后:38个春节没在家过
2015年05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登海在玉米田。 资料片
  说起母亲,李登海难掩泪水。 本报记者 张琪 摄
   本报记者 张琪     
  当今不乏成功的创业者,有的人持之以恒量变达质变,有的人一夜暴富成为神话。不少成功者抛头露面,传播创业成功“术”。然而,“术”并不能让人人借鉴受用。不同的创业环境,因人而异的创业思路,找到符合自己的“术”,难。
  术为道生,“术”比比皆是,而“道”凤毛麟角。千千万万的创业者里,能被外人看来有“道”的,“为国育种”43年的李登海算是一个。
  有无之间,得得失失,爱国爱家,知行合一,这是李登海的创业哲学。

  憋着一口气
要和外国人较量

  当今的年轻人,但凡有点想法的,都有一股子创业的冲动。冲动归冲动,但必须面对现实。创业是有门槛的。专业知识、启动资金、投资项目、合伙人缺一不可。李登海创业之初要啥没啥,只有高中学历的他,手里没钱没人没项目。
  时间退回到1972年,改革的春风尚未吹来。当时的农村,吃饭是天大的事。此时,初中毕业6年的李登海已经是莱州市西由公社后邓村的农科队长,他的任务是带领乡亲们搞科学种田,多打粮食吃饱肚子。
  有一天,一个美国人刺激了他的神经。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出了春玉米最高亩产1250公斤的世界纪录。“我们的玉米产量只有两百公斤左右,人家是咱的8-10倍。”一个要求进步的农村青年憋着一口气要和老外较量一番。
  就这样,李登海把目标定在了玉米育种上,就是要实现高产。1972年后的近8年里,李登海选用了国内100多个优良杂交品种,不间断地进行高产攻关。1979年李登海育成了第一个紧凑型杂交种“掖单2号”,紧接着利用这个品种创造了我国夏玉米亩产776公斤的纪录。
  玉米育种不是刨地除草,李登海这个农民不仅仅要学会种田管理,还要不断地为育种积累足够的科学知识。1975年,他得到了去莱阳农学院进修的机会,李登海对于农业专业知识如饥似渴,就在大家写大字报的间隙,他一头扎进了图书馆,“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把大学的全部课程读完了。”
  如今,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经历,李登海说,“咱不是考不上大学,只是当年没有机会去考,但是学习不分地点和场合,在农村向农民学习,在农业院校向专家学习,就是不断地探索学习。”
  独木难成林,幸运的是李登海还有自己的一众“合伙人”,能让他甩开膀子干活。57岁的毛丽华如今已是登海种业的董事长。1976年,毛丽华高中毕业后“入伙”,“如果我当年没有跟着他一起干,现在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
为了试验田
把母亲农转非户口又转农

  1982年,改革的春风遍吹,莱州农村也迎来了包产到户的大好时机。此时,李登海已经成为莱州当地的“名流”。这期间,李登海的运营模式很简单,培育出优良的种子卖给农民,通过转让科研成果获得利益,在维持日常运转的同时,让科研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我们当时有种小小的成就感,从个人收入上来说,比种地要强一些。”回忆当年的经营模式,毛丽华意味深长地说。
  但是李登海不满足现状,1985年,他决定开始进行玉米种子产业化创业。没有钱怎么办?借。李登海向亲戚家伸手借钱,东拼西凑了2万元钱,到工商局注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从事玉米育种与高产攻关研究的民营实验站。他还把老母亲刚刚农转非的户口重新迁了回来,利用几亩口粮田开始了试验。
  “春争日,夏争时。”玉米授粉最紧张的时候,他的作息时间只有“玉米时间”,没有“北京时间”。呆在玉米地里一天,经常只吃一顿饭。为赶夏天中午最佳授粉时机,要冒着中午40摄氏度的高温,一个中午下来,全身一层白花花的盐渍。
  李登海掌握不了“天时”,幸运时老天眷顾,一年风调雨顺,到了秋天就有个好结果。但是,自然灾害不可人为控制,当狂风和冰雹来的时候,玉米地经常会被打得稀稀拉拉倒下一片,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一年只有一次向世界纪录冲击的机会。”望着狼藉的景象,李登海数不清跪在地里哭了多少次。
要给农民打工
酝酿服务革命

  创业初期,比李登海学历高、资金多、实践能力强的人多得是。但为什么李登海能取得成功呢?有人总结说,李登海很接地气。
  接地气的李登海集多功能于一身,他把育种和栽培集于一体。用业内的话说是他将“育繁推一体化”。
  毛丽华说:“在国内,育种与栽培是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的从业者多是不相干的,搞科研的搞科研,搞栽培的搞栽培,没有交集。但是李登海将两者结为一体,育种完成接着进行栽培实验,实验好了就开始推广,所以他起到了示范作用,别人看着他干完的事儿,有了成果,很多人也就接受了,市场便打开了。”
  如今看来,正是这种“体验式营销”的思路,打开了市场的闸门,让终端消费者消除了戒备。
  面对飞速发展的市场,李登海的思路也在酝酿改变,他提出并正在酝酿一场服务的革命,“我们将来要为农民打工,帮他们种地,改变过去代理商、零售商的模式,我们要在经营模式上创新,成为一支为新型农民服务的团队,解决未来中国谁来种地的问题。”
  李登海一年当三年用,选育出了117代、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89个通过审定,获得11项发明专利和102项植物新品种权。
放弃当官
继续摆弄土坷垃

  2005年,李登海以超过11亿元人民币的纸上财富,赶超了袁隆平,媒体给他添了个新光环:“中国科学家首富”。现如今,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39.49亿元资产的农业高科技创新型上市企业。201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4.8亿元,净利润3.8亿元,经营业绩继续名列中国种业上市公司前列。
  为了解决加快育种速度的难题,1978年,李登海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的经历。从胶东到海南,秋来春去。他在全国率先育出了亩产达700公斤、900公斤、1100公斤、1400公斤、1500公斤的高产玉米杂交种,先后七次创造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一次创造我国春玉米单产最高纪录。
  这些年来,李登海说自己不知道节假日,不知道8小时工作制,每年种下7批玉米,从北走到南,从白走到黑。有人替他算了一下,这些年李登海的行程几乎相当于绕地球5圈。
  李登海不要命的干法,让他失去了身体健康。过度劳累、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找上门来,光痔疮手术他做了5次。
  有一年,年富力强的李登海突发脑梗塞,差一点要了他的命。当时,他连话都不能说。经过医生两个多月救治,才保住了性命。出院时医生嘱咐他休息静养,可他为了不中断研究,又马不停蹄地去了海南育种基地。
  1985年,李登海被破格提拔为莱州县科协的副主任,农民不用再钻玉米地,改坐办公室了,这本该是天大的好事。但是,坐了几天办公室后,李登海浑身不自在,他觉得自己享不了这个福,便强烈要求回去继续当农民。就这样,李登海放弃了进城当官的机会,继续回到农村摆弄起了土坷垃。
与美国合作
力争控股51%

  戚增荣是莱州市的种粮大户,两人见面后他对李登海的认识陡变,“我以前以为他是经营管理型的,但没想到他是技术型的,而且脚踏实地地干了43年,身上那种一心为国育种的精神让人感动。” 
  李登海爱国,与生俱来,国家利益当前时,他寸土不让。当年他与美国先锋公司一场耗时七年的“拉锯战”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先锋公司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合作原则是独资或者控股,他们提出要控股60%,但被李登海断然拒绝了。最终先锋公司做出让步,于2002年11月,成立了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我方占股份51%。
  有人说,李登海只要带上一粒种子出国,就能成为亿万富翁,但是他没有,当年在他的推动下,一部法律正式出台。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健全的体制,种子市场混乱,假种子坑农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中国太需要一部《种子法》了!1993年,李登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一到任他就提出了立法建议,又给当时分管农业的副总理写信,建议尽快制定《种子法》。此后两年,他连续两次提出议案。1997年,全国人大主席团正式把《种子法》列入立法计划。2000年6月,中国第一部《种子法》正式出台。农民维权终于有了法律依据。
“富二代”儿子
也天天戴草帽钻玉米地

  自1978年以来,李登海的38个春节都是在海南基地度过的,可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乡思亲的滋味,李登海比谁都清楚。
  2004年2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李登海领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的获奖感言是“我连续27年的春节都是在海南育种基地过的,我没尽到孝心。我要捧着这个证书跟我母亲照张相,让母亲也感到欣慰!”
  李登海如今身家以亿计,有人叫他“土豪”。他的儿子自然就成了“富二代”,当今社会的“富二代”有不少败家的例子,李登海是不是面临着同样的难题?他笑眯眯地自嘲:“我是土豪,但不是劣绅,哈哈!”
  登海种业董事长毛丽华说,“孩子小时候登海基本没有时间管教,经常被寄养在外地亲戚家。与父亲的感情很疏远,很大了都不愿意叫爸爸。” 
  登海对孩子的教育有遗憾,但是随着他的言传身教,李登海反而越来越欣慰。李登海说,“我们公司这么多股东,只有我儿子天天戴着草帽钻玉米地。我盼望他们能把我的事业承接下去,而不是继承我的财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