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名胜有华山,华阳宫里神仙全
寻山15年,写成济南第一山志
2015年05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庆华所著的《济南第一名山——华不注》。 本报见习记者 张九龙 摄
  华不注山脚下的弹药库遗存。 本报见习记者 张九龙 摄
  华不注山脚下的弹药库遗存。 本报见习记者 张九龙 摄
     王庆华祖辈生活在华山脚下,过着平凡的生活。怀着对故土的依恋,没有经过专业学术训练的他,用15年的时间,独立写成了《济南第一名山——华不注》。这是迄今最完整的一部华不注山志,也是济南历史上首部山志。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走进2600多年历史的华不注山传奇世界。
  口述人:王庆华(《济南第一名山——华不注》作者)
  采访整理:本报见习记者 张九龙
华不注的传说
  我是一个自幼生长在华山脚下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华山充满了神秘感。解放后,华山长期作为军事基地,设有弹药库,多年来有荷枪实弹的驻军把守。铁网环绕,岗楼林立,只能远远眺望,到了晚上有大群的猫头鹰发出瘆人的叫声。
  父亲告诉我,相传山洞里有大蟒蛇。麦收的时候,大蟒会下山到华泉附近喝水,所到之处,麦子会被压倒三尺多宽。所以,平时老百姓没有机会进山,也没有胆量进山。
  后来,这里又成了山东化工厂的仓库,也属于涉密单位。直到1999年,化工厂仓库才正式撤出华阳宫,华阳宫交给了文物部门管理。1998年,我从军校放寒假回来探亲,踏着大雪,领着女儿第一次进了家乡的华阳宫。
  看着近千年的古柏,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以及杂草丛中和灰白墙皮下的石碑,才知道这里有那么多世人不曾知晓的历史和故事。从那时候,我就立志要搜索一些资料,让更多人了解这座生我养我的华不注山。

齐国从这里走向衰败
  华山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600多年,这在济南,乃至山东都是不多见的。华山这个地方在春秋的时候,属于齐国。齐国是春秋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可很少有人知道,齐国在军事上的衰败就是从咱济南的华不注山开始的。
  根据《左传》和《东周列国志》的记载,公元前592年,晋、鲁、魏、曹四国使臣共同出使齐国。公元前589年,四国中势力最大的晋国出兵伐齐,傲气的齐顷公亲自带兵迎战。两国在济南的北马鞍山摆开了战阵,结果势力强大的齐军应了“骄兵必败”的古语,损失惨重。齐军往东败退,走到华不注山附近时,想通过绕行的方式甩开追兵,这就是著名的“三周华不注”。
  要不是齐国忠心耿耿的大臣逄丑父主动与齐顷公换了衣服,让主公用金蝉脱壳之计逃走,恐怕傲视群雄的齐顷公就要被俘虏了。经此一战,齐国和晋国的国力发生了翻转,齐国从此走向了衰败。

三大名胜有华山
  说华不注山为“济南第一名山”是名副其实的。华不注山有2600多年确切可考的历史,清代中叶以前,济南的三大名胜是华不注、大明湖和趵突泉,并未有千佛山的说法。
  李白到过华山,留下了传世的诗歌;赵孟頫到过华山,留下了著名的《鹊华秋色图》。华山之所以这么有名,之所以是“济南第一名山”,是因为这座山厚重的忠孝精神。
  华阳宫的四季大殿两侧各为忠祠、孝祠。忠祠是为了纪念齐国的忠臣逄丑父,而孝祠供奉的则是孔子的学生,“二十四孝”中的闵子骞。济南人对闵子骞并不陌生,百花公园附近有闵子骞路和闵子骞墓,老城内过去还有闵子祠。根据记载,早年黄太守开挖小清河的时候,在华不注山下挖出了闵子骞的石棺椁,后来迁到了百花公园的闵子骞墓。这么看来,闵子骞最早就葬在了华山脚下,华阳宫里供奉闵子骞绝非偶然。
  明代嘉靖皇帝热衷道教,华阳宫差点被作为“淫祠”拆了。地方官员上书力赞华山是忠孝山,才保全了华山的古迹。

华阳宫里神仙全
  “来济南,到华山,华阳宫里神仙全。”这是华山周边村民的一句俗语,也是华阳宫的真实写照。华山是个道教名山,与全真教渊源颇深,可是华阳宫里却有许多佛教和儒教的塑像,呈现出“三教融合”的景象。
  道教的碧霞元君行宫,除了碧霞元君,也就是泰山老奶奶,还有佛教的地藏王菩萨、十殿阎王。华阳宫明明是个道观,里面却有和尚、尼姑的生活痕迹。三教堂大殿里孔子、老子和佛祖齐聚一堂,壁画中的两位佛教尊者手里不仅拿着道教的拂尘,还有儒家的四书五经。
  其实说起来,这其中的奥妙也简单,凡事都有个先来后到嘛。山脚的华阳宫最初是道士的地盘,僧人来得晚,是不能进华阳宫的,所以只能再往上找地方修行,在山上搭了一个窝棚,现在山上还有窝棚的遗迹。
  从元朝到清朝初年,华阳宫的主人还是道士。可是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僧人已经“逆袭”成华阳宫的主人了。“三教融合”,这其中也有当时朝廷的推动。儒释道在华山上做邻居几百年,力量互有消长,但是各家并不互相排斥。

因水而兴因水而废
  整理华不注山石刻碑文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康熙之前,石刻的作者大多是官员、文人和学者;康熙之后,石刻主要是民间百姓自发捐资修庙的记录。
  古代华山的山下环水,整座山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花骨朵。李白是划着船从城中来到华山脚下登山游玩的,可见那时水势多么大。
  到了1855年,黄河决口,夺大清河河道入渤海,自此黄河开始流经华山北侧。从1779年到1949年,黄河在历城县境内决口、漫溢29次。河流决口后,河水夹带的大量泥沙沉淀在地势较低的华山周围,彻底改变了华山的环境。
  上世纪50年代,村民在华阳宫南面的田地里,曾挖出过一块碑额。前些年,附近村民打机井,挖了20多米深的时候,泥土里发现了贝壳和鱼骨,老人们讲,那个位置过去是湖底。
  古时的华泉水量很大,范围也比现在广得多,后来渐渐淤塞。目前的华泉是2000年新挖的,挖泉时,只在泉池的东北角和西北角有很少的泉水涌出,真正的位置应该还要靠北一些。
15年写成山志自费出版
  我是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当过兵,没有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研究华山全凭自己摸索。华山脚下有我温馨的家,贤惠的妻子是华山同乡,女儿也在华山出生长大。我们一家都在华山生,华山长,华山的山水养育了我们一家。
  我先后一百多次登山寻访古迹,渐渐和守门的道人、华阳宫的工作人员成了老朋友。这本《济南第一名山——华不注》最早是写于1999年。2007年,华山被列为省级地质公园。按照济南市的规划,华山历史文化公园正在抓紧筹建,未来华山的面貌会有大的变化。这也促使我加快步伐挖掘史料,修一部华不注山志。
  15年沉淀,这本《济南第一名山——华不注》终于面世了,新华书店已经上架。这样的书不会畅销,只能靠自费出版。虽然我并不富裕,但是能够给华不注山写成一部山志流传于世,也算是我为华不注山的复兴,贡献出一点绵薄之力。“能为家乡做点儿事,咱高兴。什么也不图!”帮我给书摄影配图的朋友贾维国,道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