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多中小学生自杀是学习逼的
2015年05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此次济南这名高二学生疑因学习压力大跳楼身亡,而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身亡的报道经常出现。此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其中收录了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程平源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情况的研究报告,调查分析认为,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学习压力导致的普遍心理崩溃,这一根本原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
  本报记者 王兴飞               
58%的自杀案例为跳楼
  在程平源调查统计的79例中小学自杀案例中,发现从小学6年级起,自杀率开始攀升。青春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如果将10-12岁界定为青春期前期,13-16岁为青春期中期,17-20岁为青春期后期,那么自杀多发于青春期中期,大致对应初中阶段。
  大多数中小学生自杀具有突发性,是当时压力下的瞬间意志力崩溃或一时冲动,有的自杀源于长期的压力。从时间上来看,中小学生上半年的自杀率高于下半年,其中4至6月份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高峰期;季节固然是一个影响因素,但学期学业的影响更为关键:暑假的两例自杀均与暑假补课有关;另外,“开学日自杀”有3例。
  在程平源调查统计中,发现学习压力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因素,在有明确自杀起因的57例中,43例与学习压力有关,占七成以上。调查同时显示,36.5%的自杀案例发生在学生家中或所在的小区,30%发生在学校,58%的自杀案例为跳楼,20%为服毒。
反抗家长批评,孩子多是负气自杀
  调查将中小学生的自杀成因分为师生冲突、家庭冲突、学业压力、相约自杀四个主要类别。79例中小学自杀案例中,因老师行为失当,引发的中小学生自杀有14例。程平源认为,在分数指挥棒下,老师被“成绩指标”压迫产生压力焦虑症,这种压力最终传导至学生,使他们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家庭冲突类型中,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刻意关注会点爆孩子内心的压力。家长对孩子的批评触犯到的可能是孩子的自尊,这时孩子的心理状态有可能处于逆反期或厌学状态,为了反抗家长的批评指责,孩子选择自杀更多是负气而死。
  从对中国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分析来看,最典型的自杀是长期学习压力导致的瞬间崩溃。相约自杀则是中国中小学生自杀的另一种类型。虚拟的网络世界模糊了现实语境中的生死界限,于是对一些中小学生而言,死也就并不可怕,甚至是逃避困难和压力的最好方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