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传统文化的温度
数千年的文化经典需要现实依托
2015年05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个叫狄更斯的英国人,他形容100多年前的那个维多利亚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那不正是英国国力最强盛的时代吗?为什么生活在那个时代里的人会感受到那么多困惑?而如今,狄更斯们的困惑仿佛发生在了我们身上。
  数千年前,齐鲁大地上的“诸子百家”在稷下学宫“百家争鸣”,而今先贤们的经典精神又去了哪里?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需要哪些助力?我们“这一代”又该做些什么?
  本报深度记者 寇润涛 刘帅
实习生 冯岩岩 于民星                   
什么是齐鲁文化
  5月16日晚上8点,“山东社科论坛齐鲁文化传承与创新沙龙”正在山东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办,围坐成圈的中青年文化学者和几位前辈一起,开始了一场关于齐鲁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
  这个“沙龙”是山东社科论坛的“餐前点”,而5月17日的论坛则是“正餐”,主题是“齐鲁文化传承与创新”。
  参加论坛的都是国内外中国传统文化界的领军人物,其中就有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侨联主席李君如。
  此前,李君如曾多次提到“中国梦蕴含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他认为,中国梦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集中反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和当代中国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涵。
  “从历史上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再到中国人对小康社会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今天中国梦的价值内涵和中华民族历史上追求的社会理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李君如这样解释中国梦与传统文化。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因此李君如的观点成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文化学者关注的焦点。
  “研究齐鲁文化,就要弄清楚什么是齐鲁文化。”讨论刚开始,年轻的文化学者就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在社会、学界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
  讨论中,来自海外的一位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是齐鲁文化的代表。特别是在21世纪市场经济繁荣下,探究追逐经济与伦理、人性之间的关系,是经济与儒家思想统一的表现。这位海外学者的观点引发了国内年轻学者的共鸣。
  一位年轻学者对齐鲁晚报记者说:“市场经济下,一切往‘钱’看,容易让人迷失了伦理与人性,造成社会道德滑坡,确实需要通过传统文化,回归个人的真、善、仁。”
  李君如也如此认为,“因为中国和世界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的大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讨论的课题,并有丰硕的成果可供我们借鉴,我们对于齐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研究才显得非常必要。”
  不过,善于辩证看问题的李君如发现了这位海外学者对于齐鲁文化认识的“不充分”。
  “什么叫齐鲁文化?最基础的一个命题,实际有三个答案,一是在齐鲁大地上生成的文化,二是齐鲁文化的统称,三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这两个成果。”李君如说。
  李君如解释说,从第三个定义分析,问题告诉人们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那么在历史上齐文化和鲁文化是如何融合的?
  在春秋战国那个社会激烈动荡的年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一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在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地域出现了。这种百家争鸣的文化交流,是齐鲁两大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们这里只是粗略地研究什么是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怎样形成的,齐鲁文化的特点和本质是什么,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我们去研究。”李君如说。
文化传承重在推广普及
  正如李君如说的那样,中国如今在经济发展大潮中遇到了个人的“大问题”。
  贪污腐败、地沟油、假冒伪劣……所有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社会学家认为,这是转型社会问题。过去,人们都希望用严刑峻法,各种各样的制度建设来管理社会,但是在社会学家看来,这方法行不通了。
  “古代的‘清’与‘浊’,往往是权贵们追逐各自利益的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对齐鲁晚报记者解释说。
  因此,在惩治贪污腐败最严厉的明代,贪污十两银子直接“剥皮揎草”,吊在公堂之上,下一任县官上任的时候,旁边就是他的前任。即使这样,也没有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朱元璋晚年也只能无奈“吐槽”:“这些贪官啊,朕一生就杀他们啊,杀得朕都累了呀,他们还是不改啊。”
  “和反腐一样,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在跟人性作斗争,而人性最怕什么?如果没有信仰,人将无所畏惧,这就是问题症结所在。”卜宪群说。 
  “道德就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其中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卜宪群说。
  然而,多数学者认为,如今的问题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够。
  中国华侨大学原校长、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丘进说:“中国当前的问题是,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够,价值观偏颇较大,一心想着升官、发财,后果不堪设想。”
  “对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首先应该把力气放在加大社会推广和普及上,我们天天在喊齐鲁文化,我们到机关、到学校、到企业、到马路上随便拉过一个人来,能说出齐鲁文化一二三的有多少?我们谈齐鲁文化谈得很多,但社会认同度不高。”对此,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教授王京龙直言。
创新不能离开社会实际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
  那么,齐鲁文化在当今社会如何创新发展呢?

下转B02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