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投4.2亿元,全方位打造信息化环境
李沧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2015年05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青岛沧口学校,七年级的学生用iPad在上语文课。 李珍梅 摄
   本报记者 李珍梅
  教师、学生只需登录个人空间,就可使用各类资源和应用;2015年年底,电子书包试点实现全覆盖;学生在“云厨房”利用云端资源学习烹饪……近年来,李沧区以优化信息化环境为目标,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探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2011年以来,李沧区累计投入4.2亿元,全方位实施信息化环境建设。
  5年投4.2亿元建设信息化环境
今年年底电子书包全覆盖

  24日,2015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论坛在青岛会展中心举行。李沧区引进的齐鲁名校长、铜川路小学校长郭振虎作为国内外9位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单位代表之一,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究竟‘深’在何处”为题参与论坛发言。
  位于青岛北部的李沧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85所,在职教师3396人,学生近5万人。“十二五”期间,李沧区加大教育投入,共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41所,其中已投入使用29所,新增校舍面积近50万平方米,全区校舍总面积增加了近2倍,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李沧区教体局局长韩川德介绍,近年来,李沧区以优化信息化环境为目标,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等。
  2011年以来李沧区累计投入4.2亿元,全方位实施信息化环境建设。在设施配备方面,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均光纤接入、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为推动区域信息化整体发展,李沧区坚持新校一步到位,旧校同步建设的工作思路,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室和专用处室均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各校配备了未来教室。同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进行个性化配置,pad乐团、数字手绘、云数字星球、数字天文馆、3D创客体验馆、机器人智慧空间等,让信息化无处不在。2014年在7所学校开始了试点电子书包应用,今年将实现全覆盖。
搭建教育应用云平台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以区域数字智慧校园为载体,李沧区建设了可多终端、跨平台访问的“人人通”,同时将教研网、中国知网、网上图书馆等多个平台进行整合,实现了统一数据,一站登录。目前全部教师、学生只需登录个人空间,即可使用各类资源和应用,进行各类教学和自主学习活动。发挥人人通平台的学习行为分析、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师生互动、家校互通架起了桥梁。
  李沧区还建成集电子政务、财务管理、教育评价、数据分析等为一体的教育管理平台,提升了教育监管能力与服务水平。
坚持培训先行
强化信息化意识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决定了教育信息化是否能真正落地、快速衔接和高度融合。近年来,李沧区分期分批组织校长赴上海、北京、江浙等地参加主题培训,增强信息化意识,提高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能力,引领师生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课程开发和发展评价等深度融合,同时将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作为学校发展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大督导力度,确保实际成效。
  李沧区还强化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引领作用,组织全区教师参与了“微课”和“信息技术优化”两大板块的系统培训,提高他们应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目前,信息化已融入到广大教师的常态化教学活动,成为提高课堂效率和育人质量的新助力。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全区教师也得到锻炼与成长,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能力也在各级竞赛和活动中得到凸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李沧区全部教师参与学校平台晒课。2014年,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李沧区有39人获奖。在刚结束的第八届观摩活动中,李沧区又有87人获奖,20位教师被组委会选定参与现场竞赛展示。全区先后有520多名学生在市级以上信息技术竞赛中获奖。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信息化改变教、学方式
学生活动广博多元

  教育教学数字化传播方式,打破了时空疆界,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李沧区,每周的同步课堂,让同一学科的教师不出校门就进行交流和切磋。通过直播名校、名师课堂,优质资源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共享。
  信息化还改变了学的方式。通过微课,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时间和场所,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在线请教老师,也可以与同学进行广泛交流。李沧区还积极推进翻转课堂,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
  在李沧区,学生的各种活动因为信息化而更加广博多元。开放空间、数字步道让数字化体验触手可得。校园的各个角落因为信息化的装备而成为随时学习、探究、创造的多彩空间。
  在青岛湘潭路小学,学校天文教室里的“云数字星球”,就像一座天文地理科技馆,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铜川路小学,学生在“云厨房”利用云端资源学习烹饪,并将制作的糕点做为“孝心礼物”送给父母;在王埠小学,学校的无土栽培室,实现了智能化的光线、温度和湿度控制,在无菌操作室中,学生可以进行“克隆”实验,在智能无土栽培区,可以进行同种植物不同环境的生长对比实验,激发了孩子们探究学习的兴趣。在青岛沧口学校,孩子们利用个人空间,将陶艺作品、书画作品等与家长、朋友共享。信息化促进了学科整合和课程统整,也促进了学生全面成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