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于细节处养成好习惯
——记威海市鲸园小学养成教育
2015年06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鲸园小学召开家长会,家校联手促成孩子好习惯的养成。
  ▲鲸园小学的孩子们文明用餐。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培根如是说。而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是夯实人生基础的关键,鲸园小学推行养成教育,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晨会等零散时间,推行知行合一,为学生开启了一段校内外文明习惯养成之旅。
  本报记者 刘洁 通讯员 李泽红 江彩娥
□ 内有涵养,外有修养
  走在鲸园小学的校园里,迎面过来的孩子总会来一声“老师(阿姨/叔叔)好!”,走一路,问候声跟随一路,文明气息充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
“鲸园小学人文教育要打造的学子,要内在心理健康,也要外在行为健康。”鲸园小学副校长李泽红介绍,鲸园小学在上学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础上,本学期又加大了对学生校内外养成教育的力度。
  本学期鲸园小学确定了校内文明习惯养成训练主题,共分五大板块:文明语言我来说、路队文明我最棒、卫生环保我能行、活动礼仪我知道、与人交往我在行。“这是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校内文明习惯养成现状确定的主题。”李泽红副校长介绍,这五大板块涵盖了学生在校内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相互作用,交互影响。
  抛开校园外行为不管,来谈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终究只能是纸上谈兵。校园内、外文明习惯养成双管齐下,是鲸园小学采取的对策。鲸园小学遵循着“提高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的习惯形成规律,坚持以知导行,以行化知的“知行合一”原则,以微课程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以校外实践活动为延伸,提升学生的道德行动能力。让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校外文明习惯。“每个年级都有习惯培养目标。”李泽红副校长说,“一年级——交通安全;二年级——孝敬父母;三年级——低碳环保;四年级——公共秩序;五年级——人际交往。”确定好年级培养目标后,围绕目标,分析各个年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最终确定了各年级的具体内容。
□ 自编教材开发微课,文明养成细无声
  “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有效实施,需要教材保证。”李泽红副校长说,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在最短时间内习得礼仪知识,逐步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学校集中班主任力量自编教材,自制视频。本学期,鲸园小学以“校内外文明习惯培养”为主题,开发了“文明伴我行”微课程。
  “校内外文明习惯养成都有教材作指导。”德育处副主任陶胜楠说,集合全校班主任老师的经验,经过多次修改,教材最终成型。每课都按照“认知——行为——反思”的模式,分为“情境回放”“知识链接”“道德模范”“日行一善”和“我的收获”五个栏目。“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都是教育素材。”陶胜楠老师介绍,教师编写教材时采用贴近学生的语言和事例。
  校内遇到客人该如何做?不到3分钟的视频一播放,学生一目了然。“作为学校的小主人,我们应该做好准备,亲热问候,热情招待,可是有的人却是……”微视频中播放着错误的做法,夸张的漫画反映真实的例子,对比反思中,学生们学到文明礼仪。
  陶胜楠副主任介绍,为配合教材的教学,老师们根据每课教材的内容制作了相应的视频短片,尽管视频很短,但处处都体现教师的设计巧思。内容上,以一件小事或情境切入话题,逐步深入到学生日常相关的行为习惯问题,融合了行为剖析,原因分析、寻找对策,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上,只出现生动的图片、音乐与文字,没有任何的话外音进行说教,每页文字简练,不超过100字。李泽红副校长解释,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希望借用这种无声的手段,让学生在静静观看的同时,触动到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进而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据悉,鲸园小学还建立了专门的微课程资源网,把这些微视频上传到网上进行资源的共享,将老师的隐性成果显性化、研究成果传媒化。李泽红说,我们希望当微课程资源丰富到一定程度时,当遇到某类问题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微课程视频来帮助解决,从而达到自由、随机、精巧、实用的效果。
□ 多样活动导行,实践中强化真知
  “和妈妈一起去奶奶家时,按照信号灯的指示,我正确地穿过了马路。”鲸园小学学生丁小雨在校外文明训练日“讲——行——评”记录表中这样记录道。每周二至周五晨会,鲸园小学的孩子们会进行文明习惯养成的微课程,教材、视频短片结合主题演讲形式多样。文明习惯的养成仅靠课程中的认知是远远不够,鲸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时间中提升道德行动能力,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每周六是鲸园小学的校外文明训练日,主要为了配合每两个周学习的文明小主题内容,让学生检验自己在微课程学习中习得的各种文明礼仪知识,使其在校外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得以实践,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文明行为习惯。按照“讲—行—评”的步骤,学生先对父母讲近两个周微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收获,说一说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如何去做,同时也听一听父母对自己的建议和要求,按照微课教材中“日行一善”栏目的要求,在真实的校外生活环境中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实践后,按照记录表要求,学生对自己当天的活动进行评价。评价注重真实性,让孩子真实地反馈出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体验、收获感受。同时也可以请家长帮助孩子提出评价意见。
  节假日是学生外出访友、旅行探亲密集活动的时期,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校外文明习惯养成的好时机。每个月,鲸园小学利用一个节假日,引导学生开展“我的发现”校外礼仪行为调查。“一位阿姨在公交车上为一位老奶奶让了座。我对阿姨笑了一下,我觉得阿姨真好。”“一位叔叔在路口闯了红灯。叔叔这样做不对,多危险呀!”记录表中学生们对自己观察到的,正向、反向行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当发现社会中不文明的行为时,即使是大人也很难做到上前制止、当面纠正,如果一定要孩子有行为来表示,那既不符合常理,也会将孩子推到为完成表格而弄虚作假的境地。所以,让孩子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获得珍贵的道德心理体验。”陶胜楠解释,但实际生活中的纠结之处正是教育契机。为此,学校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在考查日的发现和困惑创编道德两难小故事,老师从中选择较有意义的两难故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使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进一步完善了道德修养,取舍之间提升了道德判断能力。
□ 四级评价模式,多方位监管
  强化习惯养成的内在认知,需要辅以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校内外文明习惯的养成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与评价。李泽红副校长介绍,学校采用了“文明使者在行动”“教师检查岗”“志愿者服务岗”“学区监督岗”四级评价管理模式,集合学生、老师、社区志愿者、家长、学区学校的力量,形成了监管合力。制定礼仪行动进社区评价表,对学生在家、社区活动时的礼仪进行星级评价。
  为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文明学生的模范带动作用,在学生中营造讲文明懂礼仪的浓郁氛围,鲸园小学还将学生的校外文明表现纳入学校原有的“礼仪之星”评价体系中来,根据学生日常表现,以“自评、家长评、师评、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班级“校外礼仪之星”,并推荐参加学校总的“礼仪之星”评比,校级的“礼仪之星”将在期末表彰大会上颁发荣誉证书进行奖励,并在校园网上宣传其事迹。2014年11月,鲸园小学开展了“礼仪行动进社区”活动,1000多名学生尽自己力所能及为社区做实事,把文明礼仪带到社区和家庭之中,学校随后开展阶段性总结表彰大会,为表现突出的孩子颁发了校长签字喜报。
  3点半放学后,孩子们有序排队出校,礼貌地与老师、同伴告别;看到路边垃圾,主动捡到垃圾桶......鲸园小学的习惯养成教育已经在学生身上产生作用。“尽管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尽管校外习惯养成还处于起步阶段,”李泽红副校长说,“希望通过微课程的继续深入实施,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知与行的交融中,打下坚实的文明习惯基础。在不久的将来,走出校门的鲸园学子能成为一个文明有礼,具有良好公德与修养的现代公民,这也是我们美好的教育理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