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协定“倒逼”我省产业升级
农产品、服装业或“沾光”,精密仪器、电子产品“吃亏”
2015年06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济南6月2日讯(记者 寇润涛) 韩国作为山东第二大贸易伙伴,在中韩自贸区建立后,山东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对此,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范爱军教授认为,如何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是摆在山东面前的考验。
  作为最早与韩国开展经贸往来的省份,山东是韩国企业在华投资最多的省,目前近五千家韩国企业在山东发展,韩国是山东第二大外资来源地。2014年,山东对韩进出口达2016.8亿元人民币,增长10.4%,韩国已成山东第二大贸易伙伴。其中,山东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农产品等对韩出口位居全国前列。
  “中韩自贸区建立,对山东和韩国来说是双赢。”范爱军说,随着未来中韩之间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山东将获得更多机会。长期以来,韩国实行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频繁使用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中韩自贸区设立后,贸易壁垒减少,中国的农产品对韩出口优势明显。
  港口、物流、贸易这是最直接的影响,还有就是跨境电子商务,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抓手。根据中韩自贸区协定,关税降低以后韩国商品可以更自由、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比如服装、化妆品、电子产品及其他生活用品,山东的企业应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对接中韩自贸区,进一步促进中韩贸易。
  范爱军认为,从目前来看,韩国长期占优势的汽车工业、电子产品、精密仪器等产业将对山东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也将倒逼山东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山东自韩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有电器及电子产品、电子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等,对韩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电线和电缆、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钢材、未锻造的铜及铜材、水海产品等。整体来看,进口大于出口。近十多年除个别年度外,山东自韩国的进口不断增加,占贸易额的比重大多为60%左右。
  范爱军说,自贸区优惠政策均为普惠制,山东20多年所积累的传统优势将受到挑战,原有地缘优势也将受到明显挑战。如何在新的两国互动格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成为山东面临的新挑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