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应建成中韩经贸“大中介”
借地域优势组织全国资源,开拓对外开放市场
2015年06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韩国商人崔载永在2012年就写下了“来吧,自贸区”,如今愿望成真。 本报记者 刘震 摄(资料图)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签署。
  那么,中韩自贸区与上海自贸区有什么不同?为何国家如此重视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中韩自贸区又能带来哪些红利?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著名经济学家徐洪才教授,以及曾任中国—东盟自贸区谈判专家组组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教授,详细解读中韩自贸区建立以及背后的意义。
本报记者 寇润涛
  一字之差,两个概念
  “300个集装箱、2000多吨货物,交易额达826万美元。”这是2015年1月至4月份从威海口岸出口到韩国的蔬菜。6月1日,中韩两国正式签署了中韩自贸协定。该《协定》是我国迄今为止对外签署的覆盖议题范围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  
  “上海自贸区被称为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与刚签署协议的中韩自贸区有什么区别?”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著名经济学家徐洪才教授解释说:“一字之差,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
  上海自贸区的模式是FTZ,翻译为自由贸易园区;而中韩自贸区的模式是FTA,翻译为自由贸易区。
  徐洪才说,自由贸易园区在某一国或地区境内建立小块特定区域,实行特殊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以海关保税、免税政策为主。自由贸易区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单独关税区通过签订协定,在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影响有多大
  根据WTO的统计,截至2014年7月,向WTO通报并仍生效的区域贸易安排实际为257个,其中部分降税协定14个,关税同盟17个,自由贸易协定共216个。
  2013年签署的中国瑞士自贸协定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也是中国同世界经济20强国家中的第一个自贸协定。
  “不过,与中韩贸易相比,瑞士总体贸易规模有限。”徐洪才说,“中韩之间贸易、投资额较大,又是经贸关系紧密的邻国,地缘优势带来很大便利性。而且中韩两国产业互补、分工合作,可以形成相互拼接的产业链。”
  2013年,中韩贸易额为2742亿美元,首次突破2700亿美元,中国也已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和进口市场。
  徐洪才告诉记者,韩国国内市场狭小,此次和中国签订协议,有利于其进一步打开市场。对于中国而言,近年来各种要素成本上升,对外贸易面临转型升级。
  “对我国来说,这既是重大挑战,也是重大机遇,特别是为我国提升在全球贸易结构中的影响力提供了机遇。”张蕴岭说。
“红利”在哪里
  据统计,目前,韩国在山东的投资额为82亿美元,占韩国对华投资的23%,是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最多的省份。韩国在山东的企业有4000多家,占山东全部外商投资企业的30.6%。直接在韩资企业就业的人员达40多万,韩国在山东工作的人员也有10万余人。多年以来,从贸易额和行业范围来看,山东省和韩国的经贸合作都已具规模。
  张蕴岭告诉记者,如今建设中韩自贸区,不同于改革开放时把“宝”押在韩国,过去是眼睛盯着韩国的优势,一心吸引韩国来投资。将来,韩国更多的是把“宝”押在山东,押在全国,整个认识的观念是转变了。
  “将来,韩国的经济应该是利用我们的优势,来拓展它的发展空间。”张蕴岭说,将来中韩合作要找到山东的优势在哪儿。他认为,山东要由盯着韩国,转变为让韩国盯着山东和中国。山东应该成为韩国和中国的“大中介”,利用这个中介,把全国的资源组织起来,开拓对外开放的市场。
  对于中韩贸易区带来的红利,徐洪才认为,东北亚的经济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长远看可能对地缘形势也产生影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