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考妈妈”的辛酸事
文/本报记者王明婧见习记者李慧片/本报记者马志勇
2015年06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母爱凝集在一桌饭菜里

  “有没有空心菜?”得到肯定答复后,袁女士几乎跳了起来。即将高考的女儿圆圆无意间提起,想吃空心菜,为此袁女士跑遍菜市场,找了整整一周。
  娃娃菜、紫薯、鲜虾……尽管袁女士的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她还是坚持每天采购,让女儿吃上最新鲜的饭菜。西红柿买得是农户自种的,空心菜去掉老梗,花菜扒得几乎只剩菜心,每天这顿饭让她费尽心思。饭菜温度根据放学时间严格把控,荤素搭配顿顿不能重样,连一道普通的凉菜都要摆出花样,细细撒上白糖,冻在冰箱里。
  几个月前,她还是一名雷厉风行的工作狂,多年来闯下的一片天地,如今随着女儿高考,全都放弃了。
  回想半年前,刚搬到到这套紧挨一中的老小区时,家具上的灰尘、厨房里的油渍、看不出原本颜色的装饰品,有洁癖的袁女士差点放弃陪读。但能让女儿每天节省两小时路程,袁女士下决心把这套房子打扫干净。打扫完成,忐忑带着女儿“验房”,看到女儿第一晚熟睡的模样,她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随着高考临近,圆圆的学习越来越紧张,每晚都要复习到12点,有时甚至到凌晨一点。袁女士每晚都等女儿睡觉,为她按摩颈椎和肩膀,女儿睡着了,她却在床上数绵羊。学习生活的紧张,让母女间的话题多为“明天吃什么”,有次圆圆因成绩下滑,回家突然抱怨有压力,“当时面不改色地逗她笑,等她午休后才到阳台上紧张得喘粗气。”
  说话间,袁女士打开锅盖,用勺子搅拌一下粥。煮粥用的水,是她每天往返运河开发区带回来的。想到女儿离开她上大学,袁女士用手抹了眼泪,她突然觉得空落落的,“我想陪着女儿上大学,等她安顿好再回来。”

 ◥“陪读比种地累多了”

  毕秀芹也喜欢喝酸奶,但她从来都是看着女儿喝,“俩人都喝,多浪费。”
  一年前,毕秀芹来到德州后,家里的收入几乎只出不进。学校附近的房租,一年下来上万元。为此,毕秀芹四处去找工作,去超市当保洁,去医院打杂,甚至去过工地搬砖,但都因为工作时间无法照顾女儿佳佳,只能放弃。直到两个月后,毕秀芹在市立医院找到一份保洁的工作。
  刚来德州的日子里,毕秀芹人生地不熟,没有熟识的街坊邻居,逛街意味着花销,因此佳佳上学期间就待在家里发呆,骤然不干农活的她,有时闲得抓狂。直到现在,来到德城区已经一年,她只认识出租房附近的区域,甚至没去过运河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每天清晨五点半,毕秀芹按时起来为佳佳准备早饭。很少起这么早的她,经常困得睁不开眼,直往脸上泼凉水。此后,她要赶到医院打扫卫生,并抽出时间回家做午饭,直到下午四点半以后,才能喘口气。闲下的时间,毕秀芹会出门和街坊邻居们聊聊天,或去市场买些蔬菜和水果,买得多是佳佳爱吃的东西,她爱吃的荔枝一直舍不得买。
  “陪读比种地累多了。”在家打理十亩地不在话下的她,直说陪读太累了。在她看来,种地只是身体上的劳累,睡一觉歇一歇就能缓过来,陪读的心理疲惫让她有些承受不住。每次模拟考试,毕秀芹的心情总是随着分数的起伏而变动,甚至比女儿还要着急紧张。丈夫不再外出打工,留在老家照看庄稼,毕秀芹在德州的打工工资都付了房租,全家人的生活都围绕着佳佳转,关于佳佳成绩的一举一动,也都牵动着全家的心。
  毕秀芹经常头疼,医生说她的头部有瘀块,需要吃药调解,她一直不敢跟女儿说。佳佳即将高考,毕秀芹在忙碌的同时,牵挂着家里的庄稼,这关系到他们一年的收入。毕秀芹计划女儿一考完,就回家收麦子。

 ◥“虎妈”为陪读打工三年

  三年前大儿子考上德州一中,闫淑清就把禹城老家的超市关了,带着丈夫和两岁的小儿子一起来到德州。一家四口租了个月租300元的砖瓦房,从老家宽敞的四合院到四五十平方米的小屋,闫淑清处处觉得不习惯。
  因有超市的工作经验,闫淑清幸运地在学校的地下超市找到一份工作。收入当然不能与在家开超市时相比,开支却大了起来,这让闫淑清有些压力。之前自营超市时每个月有五千多元的收入,爱买衣服的她经常逛街,半个月就能换一身新衣服,还经常带着孩子出门游玩。但现在,每年除了春节买身衣服外,几乎没再逛过街。不仅如此,丈夫也只穿大儿子剩下的衣服。
  因赶上考试,学生们提前下课,闫淑清当天的午饭只能吃五分钟。在学校餐厅吃饭会有补助,为了节省开支,闫淑清即使在家做饭,也不做自己的那份。为了好好照顾大儿子学习,闫淑清忍痛将两岁的小儿子送进了幼儿园,年龄尚小的他还没完全学会走路。由于把重心全部放在大儿子身上,闫淑清时常对小儿子感到一丝愧疚,她计划大儿子考上大学后,就全力照顾小儿子。
  “农村出来的孩子,只能靠学习改变命运。”闫淑清只认这个道理,这位现实中的“虎妈”经常跟丈夫在教育上发生分歧。闫淑清要求大儿子每次考试后,都要将成绩和排名告诉她,以此激励儿子学习。丈夫却嫌她管得太严,会让孩子感到压力。
  问及以后,闫淑清感到有些茫然,大儿子考上大学后,自己是留在德州还是回禹城老家,她还没想好。来到德州市区已经三年,背井离乡,放弃原有的生活和工作,他们已经习惯于围着大儿子转,当“生活重心”走了以后,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