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的,到底是谁?
□闫恪龙泰山中学高三语文教师
2015年06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纠缠在一起,很难分开,小孩就想弄明白!尽管把纠结错综的茎叶扯断,付出沉痛的代价,但我想,他一定在自己这次探索发现之旅中提高了认知,收获了快乐!
  孩子好奇去探索新知,无疑是可贵的,我为孩子的勇于探索点赞!
  我们想一想,其实孩子不都是这样吗?在大人眼里,一点都不好玩的事儿,孩子玩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虽然会犯些幼稚的错误,打碎些什么,“扯断”些什么,这也很正常,是成长过程中必须交的“学费”,必须付的“代价”。因为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未知的,充满了诱惑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畏。他们没有现成的套路与格式,没有一成不变的思路和逻辑,没有只能这样不能那样的经验之谈!他也不在乎在大人的眼里是不是“可笑”!敢尝试,敢探索,这不正是我们平时所看重,所珍视的精神品质吗? 
  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探索付出了代价,“茎叶都扯断了”,就被认为“好笑”,就因此否定孩子的尝试。也许在他眼里,“这些丝瓜藤,肉豆须”,“种它们”就是“用来分辨的”,“分辨”“纠缠”就是一个“课题”,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父亲以自己成年人的生活经验给的说法“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虽然不错,但从探索的意义上来说,和孩子的“课题”比起来,真的就简单多了。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是高大的,父亲对他们言行的反应孩子是最在乎的,不管这“反应”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这样说来,父亲的“可笑”反应,极有可能伤害了孩子,伤害的是他“分辨”“纠缠”探求未知的天性“萌芽”啊!
  我们不妨做这样的联想,人类的早期,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人类的“孩提”时期。试想一下,一个简单的直立行走,我们的老老老老祖宗们不知得经历了多少回艰难的尝试,也一定是笨拙的,“可笑”的;第一次发出有点意义的“杭育,杭育”(鲁迅语),也一定不会动听;那第一件石器,第一枚骨针……无数的第一次,在现代的我们看来该是多么粗陋,多么幼稚,多么“可笑”,可细想之下,又多么伟大,多么可贵啊!其实啊,人类就是这样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在面对无数的这样那样的“纠缠”时,和那可爱的孩子一样,不避繁难,吃力地“分辨”着,在这样“分辨”“纠缠”的过程中,锻炼了脑力,灵巧了双手,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太空探月,深海擒蛟!
  试想,如果没有17世纪那位画家的勇敢一咬,西红柿可能仍旧只是艺术家笔下的观赏静物;如果没有富兰克林的勇敢放飞,闪电可能仍旧是人们眼中的气体爆炸;如果没有乔布斯的勇敢尝试,智能机可能还是我们印象里的诺基亚。勇敢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勇敢地去探索、去尝试才使我们这个世界丰富多彩。
  现在,我们无数次地呼唤,我们要建设创造性的国家,我们要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可是啊,我们的“创造性”,都去哪儿了呢?
  还是到我们的娃娃那儿去找吧。“人人有才”,“才”,萌芽于孩提时期,不要轻易对自己孩子的言行,轻易地断定为"可笑",不如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急孩子所急,解孩子所惑,尊重而因势利导,这才是好父亲。而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伤害了孩子可贵的探索勇气,伤害了孩子创造性的“萌芽”,那,才可笑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