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白承君的“知青”生活
修房、修路,带领村民奔小康
2015年06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白承君(中)和村委成员察看农田。
   文/片 本报通讯员 李娜 牛振勇             
  25户危房同时改造,12公里水泥生产路即将开工,村部修葺一新……孝里镇北黄村“第一书记”白承君,不懂“医术”,却为贫困村北黄村把准了脉,找出了穷根;没有农村工作经验,却凭着一腔热血,迈出了扶贫的关键一步。

挨家挨户走访,找出了穷根
  不高的身材,白净的脸庞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文文静静,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这是初见白承君,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2004年研究生毕业,考入市纪委,凭着个人的勤奋工作和能力,他很快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成了“第一书记”的首选。
  北黄村位于孝里镇东部山区,三面环山,是一个典型的穷山村。市纪委和北黄村,人们怎么也不会将这两个地方联系到一块,2014年的精准扶贫工作,给这两个单位架起了桥梁,结成了对子。“过去光在电影小说里看过‘知青’的生活,我现在也要过一把瘾了。毛主席说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单位领导找他谈话时,白承君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到农村与老百姓打交道,不像在单位办理案件,白承君非常清楚这一点。临行前,他特意到新华书店购买了一些关于农村科技致富的书籍,并上网查询相关知识,算是提前“预习”。初到北黄村,看着破烂不堪的石头房子,满地的鸡屎、羊屎蛋子,白承君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乡亲们为什么穷?得找出穷的根,再对症下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他暗暗下定了决心。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成了白承君最忙的时间,他必须挨家挨户走访。全村共有94户困难户,这家是得了大病贫困的,那家是老弱病残导致的……白承君整理出了一份详实的北黄村资料。“因病致贫,靠天吃饭,收入偏低”,这就是北黄村的穷根。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白承君感到欣慰,但想到里面的数字,他又感到了压力。

为25户困难户解决住房难题
  在走访调查中,白承君看到村里许多贫困户家中的房子年久失修,漏雨、漏土,随时可能坍塌。“冬天还好说,要是到了雨季,后果不堪设想。”为此白承君与两委会一同向相关部门反映这个问题,建议扶贫工作先从改造困难户危房入手,很快得到了对口单位的支持。
  “难中选难”,因为改造指标有限,白承君和两委会一班人就从困难户中选取最困难的,来作为第一批改造对象。白承君还亲自到镇里领表,去每户家中丈量,拍照留资料,并替他们填表。通过协调,25户困难户的资料一次过关,并于今年3月开始动工建设,预计6月底就可全部建完入住。
  看着已经完工的房子,白承君松了一口气。初战告捷,解决了住房的问题,更大的想法又在白承君的脑海里形成了。

修好路,发展果品运输和旅游观光
  北黄村的耕地大部分在村北面和东面,仅东面就占了三分之二,而连接村东耕地的那条土路即窄又坑洼不平,一到雨季便泥泞难行,村民叫苦不迭。“东山峪里有一眼泉水,长满了核桃、杏等干鲜果,山顶上还有一处齐长城遗址。正是这条土路制约了果品运输和旅游观光,成了北黄村发展的一个瓶颈。”白承君的大胆想法就是这条路。
  想法很好,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最重要的是缺少资金,白承君将修建生产路的想法向单位作了汇报,在市纪委监察局领导的协调下,使该项目得以获批。白承君与两委会干部跑上跑下,打报告,递申请,全力争取项目支持。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投资245万元的北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设计完成,并通过审批和招投标。这个项目涵盖土地平整、打井、修路等内容,6月中旬,施工单位就将进场施工。这个意外的惊喜,更坚定了白承君的信念。“路修好了,土地也成方连片了,机井也配套了,就要开发东山峪了,栽果树、建农家乐,发展第三产业,让村民富起来。”白承君已经为北黄村绘制出了发展的蓝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