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培养“写作种子”
——代发刊辞
2015年06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种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载有非常复杂却各自有别的遗传基因,继往开来,让这个世界保持着勃勃生机。
  以此作喻,有些人天生异秉,有成长为某种人才的可能性,也被称作“种子”。有人把心虔志诚学佛修道的人叫作“仙佛种子”,把喜欢读书做学问、能够传承文化的人叫作“读书种子”。体育界的“种子选手”,更是我们熟知的了。
  还有一种人,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强,有出众的观察力、想像力,而且对写作抱有异乎寻常的兴趣和热情,有成为作家的可能性,我们可以称之为“写作种子”。
  “写作种子”,在小学阶段也可能崭露头角,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现一些。那么,应该如何对待他们呢?
  首先应该施肥浇水。要引导他们多多读书,多多思考,多多练笔。最好给他们“开小灶”,灌输给他们更多的写作知识。对他们的习作,要认真对待,精心批阅,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
  其次,要适当“间苗”。间苗是农艺用语,意思是将幼苗留一些,去一些。作家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一个很小的群体,如果鼓动“写作种子”们都往这个圈子里挤,那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有些学生,对写作热情有余,天分不足,应该及时给他们泼冷水,使之清醒。
  另外,还有注意适时适度打压。出生在北方农村的人都知道,冬小麦出苗后如果天气过于温暖,入冬前会疯长,第二年反而减产。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庄稼人会拉着碌碡碾压麦苗。有一些“写作种子”在小学、中学阶段往往抑制不住写作激情,满脑子都是文章,严重偏科。对这样的学生要及早敲响警钟,让他们明白,所有的中小学课程都会成为写作的营养,而且最利于他们成长为作家的环境是大学,激励他们顺利过好高考这一人生大关。
  愿“写作种子”们健康成长,为这个世界奉献出花朵与果实。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日照市文联主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