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父亲节看父亲的角色
2015年06月1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雨茂
台湾的父亲节确实值得内地借鉴,因为它至少可以警醒一些不负责任的父亲积极参与子女教育,因为相较于生,养育的责任更重大,父亲不能失位,更不能失责。
去年8月8日,两个台湾朋友请我和同在台湾大学访学的同事吃饭,我以为是中秋节前的餐叙,并没有当回事,席间叙谈才读懂玄机。原来8月8日谐音“爸爸”,是台湾的父亲节,我和同事都是做父亲的人,台湾朋友怕我们思念儿女,于是邀约相聚。另据两位朋友讲,他们的子女要么送上祝福,要么奉送亲手制作的礼物。这种别样的亲子关系让我们艳羡不已。
在中国传统的文艺作品中,父亲的形象无外乎两种:专制独裁型与纵容溺爱型,似乎很难找到正常健康的父子关系。当下的情况虽然要好一些,但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父子关系的窠臼。前两年,媒体上有两件事最夺人眼球,且都与“父爱”有关。一是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儿子涉嫌强奸被刑拘,二是湖南电视台热播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涉及名人,所以这两件事都成为公众与媒体关注的热点;但从更深层次看,都与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父爱的迷失”有关。作为父亲的李双江对儿子疏于管教、纵容溺爱,结果铸成大错。《爸爸去哪儿》节目中,五位爸爸每期跟子女有72小时的乡村体验,爸爸单独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导演还设置了许多必须由父子(女)共同完成的任务。虽然节目里的父子(女)之间极尽温存与体贴,但我肯定这些平时忙得很少着家的父亲其实鲜有与孩子相处及交流的机会,孩子的母亲一定是大包大揽的。不独明星家庭,在中国普通家庭中,父爱的缺位甚至迷失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了。
与传统父子关系相比,当今有一种现象是父亲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完全推给母亲,自己乐得做甩手掌柜。家庭教育研究专家范景宇先生认为,母亲的态度、对家庭和婚姻生活的满意程度会影响父亲投入和参与孩子教育的水平。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应当积极鼓励,还应尽可能地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父亲参与孩子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做父亲的也应该积极地介入孩子教育,不能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工作,自己的责任只是挣钱养家。一位朋友给我讲过一个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她单位的领导是一位女性,儿子已经二十多岁了,正在上大学。父亲是法官,在家的时间极少,儿子当然由母亲一手带大,所以母子关系极好。儿子对母亲几乎百依百顺,对母亲的依恋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洗澡时要母亲洗,睡觉前还要母亲搂着睡一会儿,不然就睡不着觉。这已经是一种暧昧变态的母子关系,差一点就滑向乱伦的边沿了。二十多岁的儿子在心理上居然还没有断奶,做母亲的浑然不觉,竟然骄傲地向人讲述儿子对她的感情,听来就让人揪心。这是在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男子汉吗?不,这是在培养具有依附人格与恋母情结的小男人。孩子的爸爸去哪了?他难道不应该对此负责任吗?把一个人格不健全的儿子交给社会,他就不内疚吗?
也有一种父亲看似关心孩子,其实还是不负责任。一位同事的儿子正上初三,班上有一位“校霸”,班主任都不敢管。一天,校霸居然向同事的儿子收两百元保护费,不交就把书包扔出窗外。孩子在学校受欺负,居然不敢告诉父母,最后还是由班主任转告的。按理说,校霸的行为已经触犯了相关法律,应该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这也是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鼓励他们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最好时机,但是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没有这样做。最终的解决方式是男孩的父亲找了几个人去学校示威,据说校霸吓得浑身发抖,声称以后绝对不敢这样了。当一种违法行为被另一种违法行为纠正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暴力登场、法律缺位,孩子们长大后还能对法律有敬畏之心吗?还会通过法律维护公平与正义吗?这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应该做的吗?
其实,传统中国社会也有“严父慈母”之说,即由父母承担不同角色,各有侧重,分工合作。母亲唱红脸,担当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和心灵按摩师的角色;父亲唱黑脸,担当孩子的人生导师,引导孩子融入社会,自立自强。子女因为享受了完整的父母之爱,所以人格健全,对社会家庭负责任,敢于担当。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会造成孩子人格的缺失,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长大成人。从这个角度看,台湾的父亲节确实值得内地借鉴,因为它至少可以警醒一些不负责任的父亲积极参与子女教育,因为相较于生,养育的责任更重大,父亲不能失位,更不能失责。
(本文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