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根(下)
2015年06月1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李贯通
“文笔”,这是何等的豪迈与自信?凝结了何等的深情与理想?三塔是佛塔,更是滇人生动瑰丽的精神雕像。简洁地说,三塔是滇人的文化图腾,是滇之根。
大理崇圣寺三塔,名闻天下。其久远,已历一千二百年的风雨;其高,直抵天穹,或者说是天穹的砥柱;其造型,简朴而典雅;其地势,矗立于苍山洱海之间。仰望三塔,祥云缭绕,天蓝欲滴,人便有了轻飏而上的幻觉。不禁想起颜渊对夫子的赞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我以手掌按在塔身时,心底有风涌动,暗暗感叹这毕竟就是菩提树了。佛教传说菩提树“茎干黄白”,三塔不正是黄白之身吗?
以上,我的这些有关三塔的感受,是真实的,但不是最强烈的。当云南作协主席黄尧告诉我滇人一直把三塔称作“文笔”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天宝年间,这里曾经尸横苍山、血注洱河,那场战争至今也叫人们毛骨悚然。南诏国胜利了,不可侵犯、不可凌辱的苍山洱海胜利了。在这个意义上,苍山洱海的后人们为何不把三塔称为“圣剑”、“神锏”呢?我想,战争给苍山洱海和它的子民们留下了亘古不消的疼痛,所以,人们选择了“文笔”。这,大概只是一解。依照这样的解释,“文笔”、“南诏德化碑”、“大唐天宝战士冢”,共有了一种透骨的凄怆,共有了对“文治天下”、和合生存的泣血的赞美与呼唤。
把塔或者其他建筑称为“文笔”的,除了云南,天下无二!
“文笔”,这是何等的豪迈与自信?凝结了何等的深情与理想?三塔是佛塔,更是滇人生动瑰丽的精神雕像。简洁地说,三塔是滇人的文化图腾,是滇之根。
滇西的所见所闻,无不印证着这样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修养。
据说乾隆有话,“滇人善联”。我读小学的时候,常听父亲背诵孙髯翁的滇池大观园对联,父亲声情并茂、一唱三叹。这副长联是我最早的“云南印象”。在丽江、大理、保山,不论是大街小巷、商铺民居、门外室内,还是深山老屋、栈桥缆车、豪华游轮;不论是汉族,还是白族、纳西族、阿昌族、傈僳族……各种各样的对联扑面而来,叫你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丽江至大理途中,就连一个加油站的厕所门上,也有对联。“邀明月饮酒,啜清风赋诗”、“凤栖梧桐听流水,月照纱窗知客心”,“风和夏日,花傲冬云,城中古往今来皆杰俊;雪映春山,月明秋水,楼外南游北旅亦文章”、“风花雪月,玉洱银苍”……这些是我能记下的,自然是挂一漏万了。古人留传下来的通用对联,在滇西也能看到:如丧用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想孝而亲不留”,婚用的“金屋才高诗咏白雪,玉台春早妆艳红梅”,茶馆用的“花间渴想相如露,竹下闲参陆羽经”。记不清在哪里了,一座颇有规模的老房子翻修,我用相机拍下了门柱的对联:“祖宗一脉真传惟忠惟孝,子孙两条正路曰读曰耕”。我想,这副对联,已经镌刻在了滇人的心中。
真耶?假耶?实耶?梦耶?在这样的古色古香的对联的世界里,谁能不为之陶醉呢?滇人把对联这一“国粹”发扬光大,如此普及,谁能不对其文化修养肃然敬畏呢?模仿古代文人的用词习惯,我的敬畏,可以用“顿首顿首”了!
文化之滇,没有盲区。滇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修养,还可以从白族人家的“佛堂”、傣族村落的奘房、景颇族的十字架上尽情领略。构建精神家园,滇人是最具自觉性的,也是最具自主性的,所以,这个家园是多元文化和谐相融的百花园。
滇西之行,有一个地方使我热泪潸然,这便是“边城”和顺。在这里,我读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天人合一,读到了人世间最完善的和谐。
踏上和顺的土地,只见四围青山如黛,纱样的雾悠游流盼。莺们鹭们忙碌于更高处的云和更低处的水,成了天与地的信使。山脚下的人家,在一簇簇的凤尾竹间时隐时现;听不清词的一二句歌声响起,点燃了三五家的炊烟。眼前是碧绿的稻田,时有蛙声起伏,也时有水牛走动;与稻田相邻的是荷塘,荷苞婷婷,荷叶田田,细心看过了,好一个“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游客正沉醉,忽然一个久违的、让人心头一热的形象擦肩而过,拉开十来步的距离了,才看清是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肩扛铁锨的农夫;目送农夫拐进了巷子,才知道天下了小雨。
这般娴静莹澈的田园牧歌,不正是陶渊明梦寐以求的桃花源吗?
及至走进和顺,马上就明白和顺并不仅仅是桃花源。我相继看到了精美壮观的“里仁”牌坊、“佑启人文”牌坊、“和顺顺和”牌坊……相继看到了一座座立于巷道口的,门楣上分别写有“说礼敦诗”、“俗美风淳”、“兴仁讲让”的闾门……还有未来得及观瞻的文昌宫、魁星阁、元龙阁、石头山文笔塔……朋友叮嘱我,在和顺讲话要注意,这里的中老年人大都通晓《四书五经》,能背诵的也不乏其人,与内地人交谈,他们更喜欢引经据典,如果你惹出驴头马尾的笑话,他们会感觉很无奈。朋友举例,本地一老太太问内地来的某局长“伯仲几人”,局长不懂,老太太就懒得理他了……
这般意境高古的建筑与儒雅的人,不正是盛世的曲阜吗?
和顺的图书馆,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乡村图书馆。看着那些神情投入地检索线装古籍的年轻人,看着那些在电子阅览室敲击着键盘的白发老农,我流连忘返,真想在这里做一名工作人员,这里才是“天堂的模样”。
有了文化立本的和顺人,自然也会有骄人的业绩。数百年来,和顺都是云南第一侨乡,如今和顺的侨民已达一万多人,遍布十几个国家。
和顺,是古老的耕读文明和开放的商业文明高度统一的典范。
和顺,是滇人人文精神、人文理想的杰作。
和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明珠。
(本文作者为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