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送入校门,你却杳无音信
曾经的阳光学子求助本报,寻找帮助过他的陌生阿姨
2015年06月1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王刚
本报记者 王光营
利群阳光助学行动既是一种物质支持,更是一种精神感染,它在每一个受助学子的心中播下了感恩的种子。
“王阿姨,您在哪里?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恩情。”就在新一期的利群阳光助学行动行将出发之际,晚报君收到了一封2007年受助的阳光学子的求助信,8年过去了,如今考入政府部门的他仍旧忘不掉当年那雪中送炭的3000元。他叫王刚,他想找到当年帮过他的王阿姨,当面再说一声“谢谢!”
念恩情>> 陌生阿姨的3000元生活费
“我有幸得到利群阳光救助的机会,希望能联系到当年的爱心人。”近日,一名远在海南岛的学子给本报发来一封邮件,想通过本报寻找济南的“王阿姨”。
这名学子叫王刚,老家在泰安。在2007年的利群阳光助学活动中,他向本报寄来了申请材料,并被选为当年的阳光学子,获得了5000元的救助资金。
“我的事迹被报道后,一位王阿姨说想要资助我读完剩余的三年大学。”王刚告诉记者,王阿姨看到了他的情况,与他取得联系,希望资助他读大学。
在入学前,王阿姨曾出差到了泰安。王刚知道后,希望能够见一面,但由于时间紧张,最终没有见成。
“王阿姨给我汇了3000元,后来就失去了联系。”王刚表示,为了资助他完成学业,王阿姨给他汇去了生活费,让他不再为生活费发愁,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
虽然前期联系较多,但后来因为双方的各种变故,失去了联系。一直到现在,虽然王刚还保存着王阿姨当年的联系方式,但已经再也无法联系上了。
“应该和金融危机有关,听说王阿姨的生意做得不太好。”王刚说,由于当年在校园内,对外界了解不多,隐约得知是王阿姨生意遇到困境。
忆艰难>> 几千元学费抬高大学门槛
“曾经想办法联系当年到过我家的记者,但也没有成功。”王刚告诉记者,由于忙于学业,虽然他一直想再重新寻找王阿姨,也多次想通过本报记者进行联系,但最终这个遗憾一直留到了现在。
虽然只有3000元,可对王刚来说,这无异于雪中送炭。很早的时候,王刚的父母就离异了,父亲精神有点问题,没法照顾他。而母亲身体也不好,早早就办了病退,年轻的王刚只好跟着祖母一起生活。
“考上大学后,兴奋的同时,却又为学费发愁。”王刚说,高考第一年他考上了安徽的一所大学,但数千元的学费让他的家庭雪上加霜,奶奶为此也愁眉不展。
在得知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后,王刚递交了申请材料,本报记者也第一时间探访,对这个寒门学子进行了报道。在利群阳光助学小组的帮助下,王刚顺利进入了大学。
但不幸又降临到这个家庭上,在开学前一周,王刚遇到了一个车祸,本来是9月份开学,可他直到国庆节才去报到。但在学校呆了不到一个月,他就决定退学复读。
“复读没要钱,这些学费我都存起来了。”王刚表示,回来复读后,他把所有的爱心资金都存了起来,用作未来的学费。幸运的是,他第二年考上了海南师范大学,用这些钱办理了入学手续,再次走进大学的校门。
补遗憾>> 只想当面说一声谢谢
“这么些年,我一直有一个遗憾,希望对帮助过我的人说声‘谢谢’。”王刚说,在过去的八年中,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与利群阳光助学行动主办方进行过联系,也没能再联系到当年的爱心人,现在他想做些事情弥补这个遗憾。
王刚说,当年很多爱心人都给他打过电话,对他进行鼓励。尤其是王阿姨,经常给他打电话,开导他面对新生活。“没有这笔钱的帮助,我走不进大学,没有大家的爱心,我更走不到今天。”
如今,大学毕业后的王刚已经进入当地政府部门工作,生活也逐渐走上了正轨。而每每想起当年帮助过他的爱心人,他的心里都有遗憾。
“当年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你们给了我往前走的勇气。”王刚表示,当年前去探访他情况的本报记者多次对他进行鼓励,他却没有能够说一声感谢。
王刚说,现在还有很多孩子像他一样需要社会的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也希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只记得王阿姨还有一个儿子在英国读书,公司在济南千佛山附近。”王刚说,虽然他对王阿姨不知道更多的细节,但希望能够有机会和这位爱心人再见上一面。
如果您知道这位王女士的联系方式,也可拨打本报电话0531-85193746联系,帮阳光学子圆一个珍藏了八年的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