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是否吃不得?
2015年06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在世界范围由来已久。2013年9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玉米改良工程中心主任戴景瑞等专家带领20多名网友采摘、品尝转基因玉米,掀起了民众对转基因的新一轮讨论。科普作家方舟子表示,品尝转基因玉米具有科普价值;而广大民众对转基因却仍顾虑重重。那么,转基因食品是否真的吃不得呢?
民众缘何认为转基因吃不得
  普通大众认为转基因吃不得,首先源于人类的惯性思维和科普的缺失。自20世纪70年代遗传工程诞生以来,人们对转基因的恐惧就一直存在。在《纽约客》上,曾有专家分析,对转基因产品的不信任来自人类一种古老的非理性的直觉,即自然的就是好的,非自然的就是坏的。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科普不到位,人们依然会依赖这种自身的直觉。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民众就多会拒绝转基因。
其次,转基因可能带来的风险使民众认为转基因吃不得。尽管美洲对转基因技术使用已久,尽管迄今为止没有转基因危害人体健康的证据,但并不等于这些危害就不存在。另外,大量打着转基因旗号的不实报道,也让民众相信转基因吃不得。
此外,受贸易利益冲突等的影响,一些国家的政府和集团利用转基因名号进行负面宣传,打压转基因产品,也使公众不敢食用转基因食品。

科学界对转基因多持认同态度
  转基因食品大多具有传统食物所不具备的优良特性。例如,普通大米的营养成分中缺少维生素A,且长期食用易患铁缺乏症。曾经引起巨大争议的转基因黄金大米,用一个来自玉米的基因取代喇叭水仙的基因,让金大米中β胡萝卜素含量达到每克大米含37微克,满足了人体对维生素A的需求量,弥补了普通大米的弊端。而在危害性方面,支持者迄今为止没有够资格的研究机构发现转基因食品危害人体健康的证据,其对人体的危害也仅仅是猜测。
  就农业发展全局来说,转基因是粮食增产的必由之路之一。用传统方法种养传统作物,地球已不能养育今日人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黄河以北的小麦、长江以南的水稻,产量都不过千斤左右。但如今那些地区多数已建成“吨粮田”。这一转变的原因,不仅是精耕细作,更是科学技术。在粮食总量的需求下,在嫁接、杂交普遍化的今天,“纯天然”只是相对而言。对水资源而言,玉米通过转入抗旱基因减少灌溉用水,也节约了本就日益减少的水资源。

转基因的发展 是社会各方的共同课题
  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用好,转基因也是如此。科技的进步必然导致观点的争论与质疑,这是科技发展的常态。对于一种科技的推广,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在面对转基因食品的优势与可能带来的弊端上,科研者首先应当做到审慎研究,从源头上提高技术本身的安全性。在制度上,则要做好对转基因的扶持与规范。既鼓励新技术的研发,同时也限制和规范其朝着合理、对社会有益的方向发展,并适时做好有效监管与新技术的科普。对于直接经营转基因的商家,应该充分保证群众对转基因食品消费的知情权,把选择权交给公众。而对于真正食用具体产品的大众,在科研者严谨研究之后也需要人类的大胆实验与尝试。尝试固然有风险,但因其有益于人类的发展,有利于科技的推广,应该受到更多的支持。同时,公众也应当自觉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去了解更多新技术的知识。
  新技术的产生总是益处与风险并存,科技的进步也应该受到更多的赞扬,科技不仅仅是科研工作者的课题,更是全民的课题。社会各方都有责任去努力和促进科技朝有利的方向发展。
(据中国科技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