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招生骗局要抓住“七寸”
2015年06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剑锋

  高考分数即将开始查询,很多虚假信息也在朋友圈流传,考生一不留神就会泄露个人信息。据悉,有不少就以财经、军校等为噱头,进行虚假招生宣传,山东财经大学、省军区招生办也提醒考生不要轻信内部指标上大学。(详见《齐鲁晚报》23日A09版)
  每年新生录取前后,各式各样的招生骗局便会接踵而至,或打着内部特供、自主招生的幌子敛财,或假冒联合招生名义混淆概念骗钱,或伪造大学通知书实施诈骗……尽管是老掉牙的套路,“预警信息”也是老生常谈,但值得反思的是:为何考生及家长会接二连三地屡中旧招、落入陷阱?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招生骗局频频出现,关键是充分把握、准确利用了考生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毋庸置疑,骗子的花言巧语、华丽包装,的确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诱惑力,再加上一些家长轻信所谓的内部关系和内线运作,在招生潜规则的误识和盲从之下,便会丧失基本的判断力而难以洞烛其奸,稍不留神即落入圈套中。
  当然,招生诈骗要得逞,信息的不对称、操作的不透明,也是十分重要原因之一。不可否认,一些骗子的确是利用了客观存在的招生腐败大做文章,再加上目前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很多,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等很容易混淆视听,半真半假的信息,无形中给骗子玩“空手道”有了可乘之机。
  不可小觑的是,一些骗局后面还有个背景,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的计划外、点招、补录等违规招生现象,再加上权力寻租,也屡屡坐实了运作的存在。
  根治招生骗局,除了依法严厉打击骗子外,还需要学校自我规范、自律作为,用阳光招生来驱散潜规则的雾霾,遏制其傍权力的变现冲动。而作为考生和家长,也只有丢掉幻想、剔除“占便宜”的不良心态,并不断增强防范和“自卫”意识,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三思而慎行,才能远离骗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