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关注
山东新闻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报料
评论
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相信中国的前途》出版——
再看黄仁宇怎样说历史
2015年06月2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分享到:
【PDF版】
本报记者 吉祥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著的《我相信中国的前途》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本书收录了黄仁宇晚年以中国历史与发展为主题的演讲。在《我相信中国的前途》中,黄仁宇以其独特的长时段、大视野的历史观透视百年中国历史进程,探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如他在书中所言“我抱着审慎的乐观来看待中国所发生的一切”。
尽管已经去世15年,但黄仁宇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不减,他的代表作《万历十五年》一版再版。公元1587年,这个历史上平常无奇的年份,经由这本书变得众所周知。直到现在,很多人依然清楚地记得初读《万历十五年》时的兴奋与震撼。
6月25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国历史评论》执行主编解玉军先生接受齐鲁晚报记者专访。解玉军与学生系统梳理过国内外对黄仁宇著作《万历十五年》的研究,他为我们解读了黄仁宇的主要思想及其对史学的影响。
黄仁宇捡起了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
齐鲁晚报:您读黄仁宇是什么时候?当时的感触如何?
解玉军:1990年,我上大一,老师李云泉给我们介绍了《万历十五年》,当时觉得这本书的名字怪怪的,第一次看就手不释卷,非常震撼。因为读别的书有难度,趣味性不强,但这本书一开始就跟小说一样:“1587年阳历的3月2日,北京城内街道两边的冰雪尚未解冻。天气虽然不算酷寒,但树枝还没有发芽,不是户外活动的良好季节……”接着就讲了一个误传上朝的事件,再从这个事件入手,讲明朝的帝制、官僚体制和宫廷礼仪等。
尽管到现在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学界还在讨论,但书里面有很多比较典型的事例。有一个例子说有几十个倭寇从浙江登陆后骚扰了一大片地方,杀了4000人,明朝调动12万大军才剿灭,把这个事实一摆,就说明了明朝的腐败真是到了极点。还有一个例子说海瑞的清廉,朝中同僚说海瑞有一次奢侈了一下,干什么呢?在母亲过八十大寿的时候,买了两斤肉。可见这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水至清则无鱼。
齐鲁晚报:这本书最早是1981年引入国内的,很受追捧,它对史学界有一个怎样的影响?
解玉军:现代史学是分析史学,这是国内外的共同趋势,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都是这样。分析史学的缺点是不生动,有时候会给人刻板的感觉。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曾有一个比喻叫“鸽子笼式的历史”,搭好笼子把鸽子放进去,分析史学就是搭好架子,把史料堆积进去,比如我们熟悉的普遍适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外讲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史学的危机不仅仅是中国,在国外也有。历史本来是丰满的,分析史学也有其理论深度,但缺点是容易刻板化。这也是今天为什么普通读者对这类书的兴趣小,而对百家讲坛推出的像易中天、纪连海或者是当年明月比较追捧,他们有市场是因为他们善于讲故事。
黄仁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就是因为他捡起了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叙事。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黄仁宇的优点就是善于讲故事。《万历十五年》讲了六个人的故事,上过中学的人一般都知道。他抓住典型事例铺陈叙事,吸引读者阅读。作家王小波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万历十五年》出版之后,中国历史学界的精神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王小波是一个小说家,也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
叙事的复活不仅是中国史学。1977年,英国有个学者叫劳伦斯·斯通写了一篇文章,有意识地总结了新史学的困境,提出要重捡叙事的法宝。
齐鲁晚报:在黄仁宇的书中,可以看出他比较善于讲故事。
解玉军:我们古代的历史像“二十四史”是纪传体,以人物生平为中心展开。而现代史学有一个缺点就是没有了活生生的个人,它更注重阶层群体的分析,希罗多德、司马迁笔下活生生的人物不见了。以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为例,这本书写了六个人:一个皇帝、三个官员、一个将领和一个思想家。它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后,把中国人熟悉的纪传体历史复活了。虽然《万历十五年》选的是一年,但通过前溯后探,完整再现了人物的风貌。同时,与纪传体的写法相比,黄仁宇又不仅仅是写一个人。比如他写万历,没有局限这一个皇帝,而是从朱元璋以来的帝制、皇帝与大臣的关系,宫廷礼仪等等,把有明一代的社会制度比较完整地表现了出来。
“大历史”与数目化管理
齐鲁晚报:无论是在《万历十五年》还是《中国大历史》等书里面,黄仁宇都强调一个概念“大历史”,但好像他对这个“大历史”的具体阐述比较少,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解玉军:这两本书里都提到了“大历史”,但他没有细说。黄仁宇不是一个理论家,而一些理论分析的人,也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就我个人看来,黄仁宇的“大历史”来自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我们往常关注的人物、事件,频繁更换,属于短时段;而政治结构、军事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属于中时段;长时段则是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演变非常缓慢的,比如说文化心理的作用,地理环境的作用等,往往几百年上千年才能凸显其力量。长时段理论近年来与生态史、环境史结合,影响很大。像人类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它是怎么毁灭的呢?就是土壤的盐碱化、生态的毁灭导致的。再比如中国古代辉煌一时的楼兰文明,毁灭于沙漠化。
黄仁宇的写作手法是,先从短时段讲起,像《万历十五年》名义上写的是1587年这一年,先讲海瑞之死,一次误报的上朝事件,从这些事件入手,涉及明朝的礼仪制度、官僚制度、帝制,这已经是属于中时段的内容了,之后他又把文官制度扩展到唐宋甚至秦汉,这里面就有了长时段。由短而中而长,展现其分析思想。他不是只要叙事不要分析,是通过先叙事再分析,以表达他的大历史观。
齐鲁晚报:数目化管理也是黄仁宇强调比较多的观点,这个属于他的独创吗?
解玉军:马克斯·韦伯说过,现代化的核心就是理性化。韦伯提了一个概念“复式薄记”,就是数目化管理。韦伯还有一个观点:科层制。比如欧美文官制度的核心就是部委各司其职,提高效率,不因政治更迭而消退。美国就是,不管哪个政党上台,文官体系不变。黄仁宇使用的数目化管理、文官体系等术语都来自韦伯的影响。16世纪末,西方已经处在现代化的开始阶段,而中国为什么没有呢?黄仁宇就想用韦伯的理论进行解释,他就指出中国没有数目化的管理,官僚体系也是瘫痪无用的。他有一个“汉堡包”的比喻,说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就像是汉堡包。上面一层是文官集团,是无用的,下面一层是成千上万的农民,是无效的、混乱的。他后来讲到蒋介石的失败也说和没有数目化管理有关。韦伯认为数目化管理是国家治理理性化的特征,这也可见黄仁宇的不足,历史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绝对的量化。
墙内开花墙外香
齐鲁晚报: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有一个观点说:“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怎么理解这句话?
解玉军:相比较而言,明代在中国古代应该算是法律比较健全的朝代,有《大明律》,还有其他的法典,不是无法可依,在开国之初,朱元璋严刑峻法。不过,在黄仁宇看来,明朝的道德统领着法制,道德压倒了法制。比如,在道德上,皇帝官员都应该是垂范万民的,但往往他们自己违法乱纪,双重人格很明显。比如万历皇帝长期称病不上朝,但是有人报告首辅说,他在游猎,其他官员同样也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明朝官员的俸禄相对来说是低的,地方官员为了讨好朝廷大员,一次送礼就是十年的年俸,那这些钱怎么来的?肯定是贪污了。比如海瑞,尽管是道德楷模,但1587年,他去世的时候,整个官僚集团都松了一口气,这也反映了明朝官僚制度的两面性。
齐鲁晚报:对黄仁宇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解玉军:黄仁宇不是一个理论家,他没有系统地阐发自己的看法,主要是用西方的一些术语来阐释中国历史。像布罗代尔和马克思·韦伯的理论在西方已经流行很多年了,黄仁宇在国内受欢迎,但在国外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所以很多人说他“墙内开花墙外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第A01版:重点
第A02版:壹读
第A03版:壹读
第A04版:壹读
第A05版:身边
第A06版:身边
第A07版:身边
第A08版:身边
第A09版:专版
第A12版:娱体
第A13版:娱体·文化
第A14版:娱体·运动
第A15版:娱体·运动
第A16版:天下
第B01版:世界周刊
第B02版:世界周刊·观点
第B03版:世界周刊·人物
第B04版:世界周刊·纪事
第B05版:青未了·书坊
第B06版:青未了·书坊
第B07版:青未了·书坊
第C01版:今日济南
第C02版:今日济南·抢眼
第C03版:今日济南·精读
第C04版:今日济南·都会
第C06版:今日济南·都会
第C07版:今日济南·乐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