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葫芦画社、建立葫芦文化馆……
扈鲁和他难舍的葫芦情缘
2015年07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闲暇时,扈鲁就会进行写意葫芦画创作。
  扈鲁正在为记者讲解文化馆里葫芦的故事。
     本报记者 贾凌煜

  “这件是农耕时代广为应用的葫芦播种机,这件是渔民用的葫芦腰舟,这件是传统印染工艺中的葫芦清淤器……”在扈鲁的葫芦文化馆里,琳琅满目的葫芦让人目不暇接。为了这些藏品,无论是出差还是探亲访友,每到一处,地毯式的搜寻葫芦、探访民俗,成了扈鲁的必修课。
建葫芦文化馆,藏品有两万多件
  记者:现在葫芦文化馆概况如何?
  扈鲁:经过5年多的建设,葫芦文化馆已经颇具规模。从2.4米高的长柄葫芦到直径65厘米、高80厘米的巨型葫芦,再到花生粒大小的微型葫芦,馆内已拥有各类藏品两万余件。其中从草原上背回来的三只大小形状各异的葫芦油桶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这里的“镇馆之宝”。
  葫芦文化馆的布局,以时代发展变迁和社会文化生活为主线,分为神话传说、农耕文化、渔牧文化、工业文明、文房四宝、文学故事、婚育文化、市井文化、写意葫芦、异域风情等十余个版块,还原了“身背葫芦脚踩蒜,手拿笤帚扫灾难”民间辟邪除害的场景;用微缩景观重现了合卺、葫芦定亲、婚育和送瓜求子等各民族的葫芦婚庆习俗;还根据一些老人的回忆复原了葫芦醋端子、酒端子等物件。通过老物件、老照片和泥塑人物微缩景观等形式,生动地再现葫芦在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价值。
  记者:除了本土葫芦,你们还收藏了不少“洋葫芦”?
  扈鲁:葫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更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吉祥图腾。经过搜罗,现在有来自美国的七星葫芦糖盒、新西兰的彩绘葫芦、澳大利亚的陶制葫芦、越南的特色绾结葫芦和葫芦牙签盒,来自俄罗斯的葫芦套娃、秘鲁的葫芦沙槌、非洲的葫芦乐器姆比拉……
  我更看重的是不同的葫芦身上所蕴含的民俗文化,通过世界各地的葫芦文化可以窥探到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所以收藏葫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增进不同民族文化间交流的一种途径。
小学时第一幅画,画的就是葫芦
  记者:当初怎么确定的葫芦主题?
  扈鲁:种植葫芦是我老家葫芦崖一带的传统,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随处可见蜿蜒的藤蔓和悬垂的葫瓜。或许是长期的耳濡目染,抑或是这种既能充饥又能使用的“宝贝”在幼年的心里埋下了“种子”,我上小学时的第一幅素描作品就是画的家门前的葫芦。
  将葫芦作为绘画创作的主攻方向,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我对葫芦有感情,葫芦承托了太多文化,而放眼国内研究葫芦的人微乎其微。2007年我创建了葫芦画社,定期出版《葫芦画社报》在业内交流。创办画社是为了给自己上发条,葫芦题材绘画创作得到不断丰富和深入。
  记者:画社成立后进入了创作丰产期?
  扈鲁:从那以后,每年创作几百件作品,收获也不小,比如《福禄》获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大展精英奖,《秋韵》获山东省首届师生基本功大赛“教师花鸟组”一等奖,《千祥云集》被北京奥组委收藏。包括对大画创作和绘画颜料的大胆尝试,创作了近百幅八尺、丈二作品,为了避免爬上爬下的危险,还摸索出一套创作的技巧。
  记者:如何拓展到葫芦民俗研究和非遗保护的?
  扈鲁:要想振兴葫芦文化,没有深厚的民俗积淀和悠久的历史传承是难以想象的。为了推动葫芦民俗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0年我创办了葫芦文化馆,从绘画表现深入到文化研究,拓展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与还原。
个人简介
  扈鲁,本名扈庆学,著名画家,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美术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文化艺术学科“十二五”重点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国际葫芦文化学会会长。1962年出生于《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葫芦崖脚下,自幼对葫芦情有独钟,喜爱收藏葫芦,执着于葫芦绘画创作和葫芦文化研究,颇有心得。因中国古代曾称葫芦为“扈鲁”,遂以此为笔名,寓含“扈姓鲁(山东)人”之意。
为了一个老瓢软磨硬泡 扔下钱“抢”回文化馆
  记者:听说文化馆里头有不少“抢”来的宝贝?
  扈鲁:是的,我们还原了一个民俗场景:柴火炉灶,一口铁锅,上面悬一只古迹斑斑的老瓢。别看这只不起眼的老瓢,是我好不容易弄来的。2013年我到沂蒙山采风,在一家不大的院落前看见挂在门口的老瓢。
  这是一家制作粉条粉皮的民间作坊,因坚持传统制作工艺,在当地小有名气。院落的主人告诉我,传统的制作工艺中葫芦瓢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宽粉、圆粉、扁粉的技巧就在于瓢上的开口形状,而门口悬挂的老瓢是家里祖传手艺招牌。瞅准了这只老物件,我软磨硬泡,在主人有些犹豫不决的时候放下钱抱着老瓢就跑了出去。
  记者:您收集的这些宝贝有哪些意义?
  扈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正在慢慢消失,而这些场景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深刻的传统,我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抢救保护和还原展示。
  真正的艺术要经得起时间的大浪淘沙,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最为厚重的根基。2012年12月,我与曲阜师大文学院的老师组建团队,与济宁市、枣庄市的文化发展战略对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利用提升至校地合作层面。业余时间,我也和大学生们一起去听课,记下每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计划扩建葫芦文化馆 找学生组建葫芦乐队
  记者:您收藏和制作了很多葫芦乐器,这方面有什么规划吗?
  扈鲁:以葫芦为材料制作的乐器十分丰富,在不同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使用。前几天,我请木匠帮忙制作了葫芦扬琴,再加上以前搜集的葫芦丝、葫芦鼓等等,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不知名的乐器,我想组建一支学生队伍,让他们学会使用不同的葫芦乐器。
  记者:目前葫芦相关的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扈鲁:研究走进民间,成果走进基层,让智力接地气,百姓才能得实惠。这几年我们主动对接周边地区三农发展,助推从葫芦种植加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曲阜市葫芦套民俗村现在已成为葫芦民俗文化研究基地,短短几年时间,覆盖鲁南的十余个葫芦产业化项目已经落地生根。据初步估算,仅葫芦种植和粗加工两项,每年带来的经济产值达四千余万元,增加近千个就业岗位。
  记者:葫芦文化馆未来有哪些发展计划?
  扈鲁:现在文化馆面积有限,许多东西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经过沟通,曲阜市有意建设葫芦文化博物馆,支持我开展长期的研究、发掘、保护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公益事业,为此,我将尽最大努力推动这些项目的深入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无偿服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