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关注
山东新闻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报料
评论
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胡适:
思想的先驱,革命的弃儿
2015年07月05日 来源:
齐鲁晚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分享到:
【PDF版】
【胡适】
在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在他主办的《论语》杂志上宣布:“这本杂志的作者,谁也不许开口‘我的朋友胡适之’,闭口‘我的朋友胡适之’。”当时的人们都以跟胡适做朋友为荣,而胡适为人宽厚、谦和温润的性子,是其幸,也是不幸。
本报记者 陈玮
“逼上梁山”参加文学革命
拥有这样淳厚委婉性子的人,却在当时被称为民主与科学革命的执牛耳者。然而,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文学革命中,与其说胡适是主动投身,倒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
在新文化运动前,胡适对于民主和科学的意识,已经有了很深厚的积淀。由于母亲多花了两倍的价钱,在私塾读书的胡适,才有了先生为其将古文讲解为白话的“特权”,这让他觉得,用白话或口语写成的东西,既易了解,又有引人入胜的趣味。
1916年,他的好友,也就是后来的北京政府教育部教育司司长任鸿隽,将一首《泛湖纪事》诗寄给胡适,却遭到了胡适的极力批评。胡适说,全诗用的是早已死去的文字,提出要在诗歌中去死求生。这遭到了当时同在美国留学的任鸿隽和梅光迪的讽刺与反对,并且为大部分留美学生排斥。
自觉被孤立弱势的胡适,才知道自己的主张有巨大的障碍。再加上此时国内的《新青年》已经举起了“新潮”的大旗,他丢下一句:“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我神奇。”义无反顾地回国,“被逼上梁山”,以一篇《文学改良刍议》,开始了他的白话文学革命。
然而,他终究想错了。革命和他的理想,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书斋里的《文学改良刍议》只是一篇理论文章,再精彩也不可能有多大的影响力,革命不是白纸黑字就能解决的。
胡适承认,正是由于陈独秀、钱玄同等人“三大主义”、“十八妖魔”、“桐城谬种”等充满火药味的口号,以及“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的武断,才能推动文学革命迅速展开。已经扛上“文学革命”大旗的胡适,没有选择的余地。
新文化运动的如火如荼,与他行事谨慎的宽容性格逐渐相悖。后来,他也在不断修正《尝试集》,到最后坦然宣布“我近年只做我自己的诗”,而不再力不从心地扮演“领路人”的角色。并开始研读旧诗词,变换韵脚而获得写作的自由。
但是,他的文学革命是成功的,很快,北洋政府下令,中小学教材统一使用白话文。由此看来,他的理想实现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很多年以后,当胡适回忆起这段让他名声大噪的往事,不禁多了一份理性:北洋政府是大家认为最保守、最顽固的坏政府,竟这样支持白话文,原因是因为我们正处在那个再造文明的时期。当时最支持白话文运动的主要是知识青年,他们论古文根底不行,论西学又是半桶水,所以白话文是他们力争上游的最佳工具,总算能跟过去占据庙堂的精英一较高下。但是他们真的爱吗?不一定。
他终究没有想通很多问题,于是很快离开了《新青年》,然而,促使他离开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过河卒子,如何适之
很多年后,当新文化运动成为一段往事,女作家苏雪林找到胡适,希望备受鲁迅讥讽的胡适,支持她发起对鲁迅的总攻击。但是胡适却在回信中表彰了鲁迅的功绩,婉拒了苏雪林的请求。
新文化运动后期,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合,当时在一个战壕中破除传统文化的战友,却成了分庭抗礼的对手。
后来,,胡适与《新青年》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论战,那就是“问题与主义”之争。“五四”以后,十月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然而胡适信奉的是实用主义,主张一点一滴地进行改良,而不是大刀阔斧的搞革命。但是,他的看法很快被当时激进的社会声音淹没了。他们的辩论以《每周评论》被查封而终结,因为不够激进,他逐渐被边缘化,而胡适也正式与《新青年》分道扬镳。
在两件事情上,胡适是绝对不会让步的,那就是个人自由以及实用主义,而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的政治悲剧。比如,日本提出有名的对华二十一条件,当时中国人人都赞成立即与日本开战。胡适则写了一封公开信,劝告处之以温和,持之以冷静。在当时,他被骂为卖国贼。后人评说,胡适是政治面前的缩头乌龟,其实不然,只是所信奉的主义不同罢了。
说实话,胡适是有些功利心的。在美国,他四处演说,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俨然成为一位活动家,而脱离《新青年》后,他虽远离政治,却成为蒋介石的驻美大使。多次离开国民政府,又多次重回政治漩涡,都流露出他内心的不甘心。
最后,因为追求自由,他还是与蒋介石决裂。1951年随蒋介石回到台湾后,他公开对台湾政治现状发表讲话:言论自由,只在宪法上提一条是不够的,还要我们自己去争取。这彻底激怒了蒋介石父子。
无论怎样,胡适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永远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他回到整理国故的考证上,专心做回了研究者。在他看来,他的实用主义在政治上实现不了,就在学术上完成。最后胡适以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身份,离开了给予他功与名,又让他充满了失意的世界。
季羡林曾有一句话形容胡适:我觉得,他一生处在一个矛盾中,一个怪圈中:一方面是学术研究,一方面是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他一生忙忙碌碌,倥偬奔波,作为一个“过河卒子”,勇往直前,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意识到身陷怪圈。他的好友唐德刚的看法更为直接:他的“治学”不能支持他政治思想的发展,这样的治学方法或许限制了胡适,使他在学术上与政治上无法取得更耀眼的成就。
记者:胡先生,以前看您天天在朋友圈里晒饭局,现在怎么都删除了?
胡适: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啊!有一次在饭局上喝多了,随口以蒋公独裁为题即兴来了段英文演讲,不承想被人录下来,上传到因特耐特,还私信给了蒋介石,结果被查了水表,封了号。做人难,做名人难,做名男神更是难上加难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第A01版:重点
第A02版:壹读
第A03版:壹读
第A04版:壹读
第A05版:身边
第A06版:身边
第A07版:身边
第A08版:身边
第A09版:青未了
第A10版:青未了·心理
第A12版:娱体
第A13版:娱体·运动
第A14版:娱体·运动
第A15版:天下
第A16版:天下
第B01版:文化人
第B02版:文化人·1915,风云会
第B03版:文化人
第B04版:文化人
第B05版:文化人·1915,风云会
第B06版:文化人·1915,风云会
第B07版:文化人
第C01版:今日济南
第C02版:今日济南·抢眼
第C03版:今日济南·都会
第C04版:今日济南·都会
第C07版:今日济南·华不注
第C08版:今日济南·华不注·漫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