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聊城曲艺人刘恩水:
55年创作各类手稿240余万字
2015年07月0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退休后,刘恩水依然坚持为曲艺传承尽一份心力。
文/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通讯员 王伟
由八一制片厂著名导演韦廉执导的30集电视连续剧《铁血将军》正在热拍,刘恩水在剧中饰演了一位以山东琴书为业的盲人。而这是71岁的刘恩水从事曲艺这一行当的第55个年头。这期间,他从舞台表演,到书案间锤炼创作,几乎用尽一生心力去修一门叫做“传统曲艺”的课程。如今,240余万字的手稿和厚厚的证书静静地搁置于他的书房,见证着他55年来对于曲艺的积累和传承。
有编有演 军旅表演曾受国家领导人接见
搭台兴业 苦心调演解救濒临失传老曲艺
刘恩水自幼酷爱文艺,14岁被选送至山东省高唐县业余文工团学习评戏、四根弦。17岁应征入伍,便开始了文艺的表演与创作,小吕剧《探家记》、故事《潍河激浪》等便是其初期作品,那时多是自编自演,在军营里引起了不小反响。20岁表演的小演唱《两个快乐的炊事员》、对口词《解放军是个大学校》,荣获济南军区战士文艺会演一等奖。
1965年,因才艺出众,他先后被借调至济南军区司令部战士演出队、济南军区前卫话剧团参加歌颂王杰的演出活动。组剧《青春红似火》分为三个独幕话剧和一个小吕剧,刘恩水在小吕剧《去接王杰的枪》中饰演李学英,后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王平执导拍摄成舞台艺术片。组剧《青春红似火》的演出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曾一度在驻京各部、首都人民剧院、人民大会堂演出,22岁的他有幸与剧组一起受到了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深受鼓励。
匆匆告别八年军旅生活,刘恩水25岁被安排在山东省高唐县文化馆工作,恰赶上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背景,他的工作近乎天天演出,此间十年他做了一名专业演员。难忘李新学作曲的歌舞剧《青泉碧野》,刘恩水从中饰演主角盐庄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洪亮,该剧目不仅参加了省、市级的文艺汇演,而且演遍了高唐县城镇与公社。从部队到地方,刘恩水以18年的时光演活了民间传统文艺,包括小演唱、对口词、吕剧、故事等多种艺术形式,他把自己大部分青春奉献给了舞台艺术。
1979年,刘恩水被调入聊城地区群众艺术馆,当时艺术馆分为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等多个业务科室,时年35岁的他毅然选择了自己最为钟情的曲艺。从前台转到幕后,曲艺创作和研究自此成为他的主业。
刘恩水正式接管聊城地区曲艺工作是在1979年10月,恰逢改革开放前夕,举国上下刚历经了十年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也遭到严重破坏,当时面对的是一个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局面。为重整聊城地区的曲艺事业,他组织召开了聊城地区曲艺工作动员会,准备通过汇演来挖掘民间曲艺资源。
1980年至1983年,聊城地区曲艺汇演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并明确要求各县要有代表本县特色的曲艺曲种参赛,这不仅丰富了演出的形式,而且从根本上解救了几近流失的曲艺资源。三次汇演当时开创了山东省民间曲艺资源系统抢救的先河,堪称山东省曲艺界的大事纪。阳谷谷山调、东阿落子、高唐四平调等10余种曲艺形式在汇演后迎来了新生,其中聊城八角鼓、临清时调等今天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果说三次曲艺汇演为聊城曲艺资源的保护借来了东风,那么刘恩水于1983年5月组织召开的聊城地区首届曲艺作品研讨会给聊城地区曲艺创作和研究送去了整个春天。会上山东省曲艺界的部分专家和本地区的曲艺工作者欢聚一堂,对日后聊城地区曲艺工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高唐四平调《春风送暖》、唱词《小林摔鸡》、《找县长》、快板书《抓娃娃》等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曲艺作品应运而生,也为聊城曲艺界培养了一支年轻而有实力的创作研究人才。
长篇章回体小说《闯王之女》于1999年3月出版,长达150万字。这部书与中国古典名著《水浒》有相近的创作规律,着力赞美了明末战乱背景下三位巾帼英雄。刘恩水编著小说本身就是个传奇,因为他的研究方向是曲艺,《闯王之女》原是鲁西木板大鼓的“口头文学”,而这部书却是通俗小说。
在几乎不识字的鲁西木板大鼓艺人李同生口中把故事整理出来,这是此书的“第一稿”,而“如何挖出来的”在邻居与同行的心里至今仍一直是个谜。自1980年曲艺调演中结识艺人李同生,记录这长篇民间文学便成了刘恩水的心事。“因为像李同生这样的民间艺人,已经越来越少,只有尽量完整而客观地记录他们身上的才艺,才能对得住肩上的使命”,刘恩水现在回忆起来,语气仍是那么沉重。经协商,李同生在办公室住了小半年。刘恩水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这件事上,晚饭后、星期天、节假日,刘恩水大半年以李同生为伴,专心听故事。刘恩水说,那一年的春节,他在正月初三就悄悄地溜出家门,与李同生在办公室约上了。这本书的初稿以鲁西木板大鼓的文体完成,是遵照了艺人李同生的口头创作形成的唱本,但由于其可读性受限,不得不对体裁进行调整。第二稿中刘恩水剔除了唱本中大量冗繁的唱词,以章回体手法使用了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着鞭自奋蹄。刘恩水不畏艰辛三易其稿,在反复推敲、细细雕琢中历时12年终于完成。他尽量保留艺人讲演的特色,以传奇大书独特的结构方法和悬念组织的艺术技法,使作品具备出奇制胜的巧妙情节和强烈的故事魅力。一本书倾注了他中年时代的心血,再一次印证了他对曲艺事业的挚爱,从撰稿到出版,书里书外一页页溢流着聊城木板大鼓的发展历程,它是艺人李同生从艺50年在心中积蓄的无字唱本,而字字句句、点点滴滴又无不是李同生与刘恩水两位老曲艺人的匠心共建。
不畏艰辛三易书稿 十年著成“闯王女”
编曲创词、听音记谱 为传承不遗余力
刘恩水接管聊城地区曲艺工作的时期,正是我国曲艺事业的重建时期,他一方面重视传统曲艺资源的挖掘整理,一方面潜心于曲艺作品的创作与理论研究。他依据家乡的抗日将领张自忠、女性楷模张海迪、优秀共产党员孔繁森等人物创作了作品《将军泪》、《顽强的姑娘》、《母子惜别》等,依据身边百姓事他作了作品《奇遇“棉仙”》、《张三万看病》等,内容的曲艺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快板、山东快书、故事、评书、相声、小品等10余种。
刘恩水特别选取了自己多年的曲艺作品汇集成册,编入《大运河文集》结成曲艺作品专辑《曲苑拾贝》、《曲苑拾贝续集》,分别于1997年和2005年相续出版。书中百余篇作品半数在省以上文艺会演、曲艺比赛中获奖,部分作品在《曲艺》等国家级杂志发表。现在读来,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而篇章之中洋溢的满满都是鲁西民间朴实而传统的乡情乡音。
《曲苑拾贝》续集出版时,刘恩水已经61岁,而他对曲艺的热爱却因年龄的增长而递增。退休了,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反而变得愈加强烈。刘恩水说,在聊城市政协退休的几位老朋友特别关心曲艺事业的发展,每每提及唱腔的传习,大家都深感叹息曲调的“变味”。如何保持传统曲艺原汁原味的传承,以期让后代曲艺学习者聆听传统的经典唱法并准确地把握曲调成为核心问题,“创作蓝本,曲谱还原”,大家一拍即合。于是,他们集合了散居在民间的老艺人、曲艺文化传人,结合工作多年积累的录音、手抄稿等资料开始了对聊城现有曲种曲牌的整理。为保证百年民间曲艺经典还原的准确性,刘恩水一方面组织艺人座谈互动,一方面聘请了专业的乐队伴奏记谱,完成了18个曲种、近百个曲牌的系统整理,尤其后期音乐专家的加入,为这些传统名作名段的完整性与精准度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此书便是2011年出版的《聊城百年民间说唱窥览》,它是介绍地方民间说唱的专集,较为广泛地应用于聊城地方曲种的研究与教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