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差距中的德国制造
2015年07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姜宁
  上个月,笔者有机会参加了某德系车品牌在中国基地的参观活动,亲自见证了“德国制造”下一辆汽车的制造过程,有几个细节颇让人感慨。
  在质检车间,检验人员正在对一辆刚从生产线上组装好的轿车做例行检查,工人手中拿着标尺和画笔,在四个车门上做着不同的记号,细细一数,每个车门两侧都有十几处被标记,“-0.5”或者“+0.3”等字符密密麻麻地标在上面。
  工人说,在德国制造的生产标准中,车门的缝隙之间差距在“+-0.5mm”之间,多了不行,少了不好。而且,在两侧车门和车身之间,总要留有几毫米高度差。而这并不是考虑到美观等因素,因为轿车在高速飞驰过程中,车身侧面受风阻力较大。为了让轿车减少阻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油耗,很多德系轿车在这方面费了不少心思。单单在一个车门和车身的对接上,德国制造就考虑了风的阻力、流线型防雨设计、热胀冷缩力等因素。综合上述因素,大众公司将其控制在几毫米的差距内,不厌其烦地多次测试,力求做到最精准。
  在佛山的试驾场,笔者和试驾师傅坐在一款车内,一同驶过各种不同的路面以检验新车车况。奇怪的是,车外已经是摄氏30多度的高温,试驾员竟然不开空调。他告诉笔者,虽然很多德系车在空调噪音上已经做得精益求精,但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听出车中是否会有螺丝滑落、轮胎不齐等残次,就算是摄氏40度的高温,试驾员也不能开空调。
  而在质检实验室,有一辆已经处于报废状态的轿车。据了解,这辆市场价20多万的轿车当初报废的原因,其实仅仅是因为车窗不严等小问题,但这样的瑕疵也是不能容忍的。
  从上述细节上,我们能看到德国制造追求的精细化制造。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制造也处于被歧视的时期,在那时,英国甚至出台了一部法律,要求所有来自德国的进口商品统统要打上“made in Germany”的标签,但是德国人通过第二次技术革命实现了自己的工业精细化发展,将自己变成了“世界工厂”的工厂。
  什么是德国制造?“你很难想象,一个德国的工人,在巴伐利亚山脉中冒着风雪和孤独,几十年来就为铸造一个螺丝钉。”这是与德国制造打了20多年交道的投资银行家蔡洪平的感慨。在蔡洪平眼里,中国人并不比德国人笨,但德国人可以两代人做一个产品,做到极致。有一位德国人告诉蔡洪平,我把技术交给你,你也做不出来,因为这是工艺。工艺是什么?再自动化的4.0也要有日本人和德国人那样用手打磨光学设备的工艺,这样的工艺靠的就是感觉。说到底,中国人不缺钱,缺的是一颗“安静的心”,一颗实实在在做产品的匠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