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街小巷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2015年07月1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7月5日,记者从德州市发改委获悉,有关德州区域发展的重大红利来了。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德州作为全省唯一纳入规划的城市,对于打造山东北上桥头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详见本报7月6日C02版)。
这是一则不折不扣的重磅消息,不仅是利好于德州的城市发展,更是利好于每一个德州人的个人成长。这意味着,自古有九达天衢之称的德州,在全国范围内的区域融合战略里已经抢得了先机,借势京津冀的优势资源,德州有望步入发展快车道实现弯道超车。其实,融入京津冀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京津冀地区有着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产业转移的需求,而德州又拥有优质农产品及大量劳动力输送的条件,再加上国家政策层面的扶持和倾斜,与京津冀联姻的梦想终将照进现实。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可以说这是德州未来城市发展的定位,也给相关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抓的好可以借势腾飞,实现跨越式发展,抓不好的话机会或许错过不再。京津冀协同发展,如若搭上这班顺风车,德州不仅可以将自己的优势资源利用最大化,还能激活城市发展的内在潜力,补强弱势产业,造福百姓市民。
机遇和挑战从来都是硬币的正反面,《纲要》的出台,既带来了政策红利引路的良机,也带来了各行业各部门深入对接融合的挑战。对于德州来说,融入京津冀已然是当下刻不容缓的重任,各个职能部门也都该行动起来了,俯下身来研究政策、调研一线,形成上下一心求发展的合力,才可以实现同京津冀地区的无缝对接。
近期,走在德州的马路上,我们不难看到,不少城市主干道都铺上了新的沥青,干净、平整、美不胜收。在创卫复审的关键时期,促进城市发展、塑造城市形象无可厚非。但往往越是这个时候,部分坑洼不平的背街小巷越显得格格不入,那么,相关部门是不是也把精力分给它们一点,不要让它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宽阔的马路、干净的街道,借着创卫复审的“东风”,德州多部门合力,通过几个月的整治、维修等一系列工作,使市容面貌明显改善,为广大市民营造了一个清洁优美、秩序井然的工作生活环境,受到了市民的肯定和好评。
然而,相较于主次干道,部分远离大众视线的背街小巷却还不尽人意。路面坑洼不平,恶劣天气下泥泞难行,天天行走在这些路上的市民以及商户都连连叫苦。其实,没有什么小巷是完全孤立的,通过曲曲折折的小巷,总是可以与城市大道相联通。而这些街巷虽小,却也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智慧。
相对于繁华的城市中心,对于老百姓而言,背街小巷的路灯亮不亮、路面平不平……更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是他们关注的“大事”。而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只有把百姓关注的“大事”做好,才是真正给了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有人说得好,通衢大道是城市的“面子”,背街小巷是城市的“里子”,“面子”可以充分展现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而“里子”的好坏则检测了城市文明水平。相关部门打造“景观路、示范路”等面子工程是必要的,但也要顾及“背街小巷”这个城市的“里子”,这样才能避免成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