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僵尸肉”“肉龄”并非关键
2015年07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胡建兵

  近日,“僵尸肉”报道搞得沸沸扬扬,食品安全资深记者洪广玉认定新华社记者李丹采写的《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是“假新闻”,而李丹对于洪广玉的指责作出了回应。(7月12日新华网) 
  那么,到底有没有“僵尸肉”,还是得听权威部门的声音。然而,针对“僵尸肉”事件,十几个部门联合研究并发布的通告,却只称在今年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中,有的查获时生产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对所有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海关均依法予以销毁。仅凭这个通告,还无法判断“肉龄”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僵尸肉”是否存在。
  目前,争议“僵尸肉”报道是真是假,已没有太大的意义,关键是到底有没有像通告所说的那样,全部查获、全部销毁。因为老百姓总在问,为何走私肉不断流入我国?就像巴西疯牛病疫区的牛肉,在江苏等多个省份流通,有些地方长达一年多时间。这在老百姓心中,又会造成多大恐慌?
  事实上,“僵尸肉”关注度高体现的是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毕竟,这些冻品不论过期时间长短,都是对百姓餐桌的威胁。有关部门在回应相关疑问的基础之上,更应该看到公众的真正诉求。通过严厉查处那些“故意放水”或者不作为的监管机构,防范过期肉品、走私肉品端上餐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