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心祛病医生山村播爱
崂山女乡医于元芳自学成材行医40年,曾半月徒步250公里照顾病人
2015年07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山海之间的弯曲山路,于元芳提着医药箱一走就是40年。
  于元芳时常要到社区居民家出诊,给一些老人看病。
   文/本报记者 刘腾腾 片/本报记者 杨广帅
  村里传染病爆发,她半个月走了250公里山路送病号;接生20年,村里200多个孩子在她手里平安降生;54岁学电脑,村里人谁有什么病史她都一清二楚……今年59岁的于元芳是崂山王哥庄街道长岭社区的一名乡村医生,从医40个年头,她仍不忘初衷矢志不渝,至今还奔波在山间行医路上。
20年平安接生200多个孩子
  从19岁开始给人看病算起,今年59岁的于元芳行医已经40个年头。于元芳是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长岭社区卫生室的负责人,被晒黑的面庞上透露着山里人的淳朴,与渐生白发的鬓角一样,诉说着40年行医路的艰辛和不易。
  回忆起当初开始行医时的情景,于元芳仍旧记忆犹新。1975年的王哥庄街道长岭村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村里没有医生,看病要走几个小时到镇上的王哥庄卫生院,所以村民们小病小灾都是自己扛着,实在受不了才会去求医问药。当时19岁的于元芳见状,毅然放弃教师的职业,开始走上学医的道路。
  由于没上过正规的卫校,于元芳先就到镇上的卫生院,一边自学理论知识,一边跟着大夫学习操作。两年后,她被派到当时的县医院,如今的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产科学习,自此,她便开始了乡医兼“接生婆”的工作。
  “村里每年有十来个孩子出生,到1996年政策要求必须住院分娩前,20年里我一共接生了大概200多个孩子,幸运的是,这些孩子都平安降生。”于元芳告诉记者。虽然说起来很轻松,但那个年代村民们没有产前检查的概念,许多孕妇在临产前遇到危急情况。有一次,一个老乡急匆匆喊于元芳去给妻子接生,但产妇胎位不正,胎儿的脚先露了出来,为了让胎儿平安降生,她连续忙碌了十个小时。产妇母女平安了,但是于元芳此时也累得几乎虚脱了。
徒步250公里救人,背着孩子去接生
  由于当时村里只有一个医生,于元芳除了要负责接生外,全村人的头痛脑热、外伤等疾病都需要她去救治。全村近1000号人,都是她的服务对象。有一次村里脑膜炎爆发,但是村卫生室没有救治条件,于元芳确诊后,先给患者物理降温退烧,然后借来小推车,将患者送到12公里外的王哥庄卫生院救治。一路上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每送一个病号来回要走25公里,那半个月来,于元芳一共送了10多个病号到医院,由于救治及时,病人都转危为安。
  对医生来说,病人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工作40年来,只要有患者或者产妇需要,不管是黄昏黎明,还是半夜三更,于元芳都是随叫随到,过年过节没法跟家人团聚是常事,对此,于元芳对家人满怀愧疚。但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凌晨,村里有产妇要临盆,于元芳准备出门时,她不到两岁的儿子突然醒了,哭闹不止,丈夫怎么也哄不好,无奈,于元芳只好背起儿子到产妇家接生,于元芳忙活了一个多小时,儿子就趴在她身上睡了一个多小时。婴儿出生后大哭时,她的儿子也被吓醒,跟着哭了起来,于元芳顾不上安抚背上的儿子,先将产妇和胎儿安顿好,才转身去安慰儿子。
54岁学电脑,熬夜3个月录完全村人档案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完善,于元芳也不用像以前一样提着药箱到处看病了,但她随后又面临了一项难题——电脑。从2009年开始,用电脑对病人的病历、档案等资料进行归类和整理成了每个医生必须要做的工作。那时已经54岁的于元芳对电脑却是一窍不通,键盘上的字母也全都不认识。
  不会就从头开始学,不服输的于元芳就开始学习基本的电脑知识。为了快点“上道儿”,她在家里也买了电脑安装了网络,白天在卫生室上班,晚上就回家用电脑为病人录档案,“那一阵每天晚上都熬夜到两三点,当时还买了个小床放在电脑旁边,累了就在床上躺会,醒了就继续敲电脑。”就这样,连续熬夜了三个多月,于元芳终于可以成功操作电脑,从居民电子档案的录入,到辖区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的病情纪录,她都可以轻松驾驭。现在,村里1000人谁家有什么病史,她都一清二楚。
  如今,于元芳即将退休了,但在她看来,只要她还在这个岗位上,只要村里人还需要她,她就依然会坚持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